新化老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化老街map

23°02′08″N 120°18′29″E

Thumb
西側街屋

新化老街位於臺灣臺南市新化區,曾獲選為南瀛十大歷史建築第一名、臺灣歷史建築百景徵選活動第二名,原本包括了中正路(西邊街)與中山路(南邊街)兩條老街,兩條路交會之處稱為「三角湧」,為昔日山區集貨買賣驛站[1][2],但中山路老街屋已在1995年的道路拓寬工程中被拆除,僅餘中正路上的老街屋[3]。由於老街兩旁的街屋建築年代相差約17年,故有兩種建築風格並存[4]

Thumb
東側街屋。照片中最左側,側面是白色牆壁的建物為拉皮前的一銀新化分行
Thumb
第一銀行新化分行與兩旁重建的街屋立面

沿革

臺灣日治時期的1920年,在新化設置了臺南州新化郡役所後,進行了「市區改正」工程而將今中正路從6公尺拓寬為12公尺[4]。而後在1921年,布商林茂己耗費三千圓請來綽號「躼跤[註 1]壽仔」的匠師興建洋樓(今中正路435號)[註 2],隨後引來鄰近商家效仿,約到了1926年左右今中正路西側便都改建成洋樓[3]。至於東側街屋則是在1937年拓寬馬路興建排水溝時拆除改建,改建時農會提供2000的無息貸款[4]。先動工的是東邊街(中正路東邊街屋)南段,於1928年進行,而原本位在這裏的朝天宮也是在這時被迫遷到今址[3]。當時在此工作的匠師連同外地來的共有10人,而整個東邊街改建工程於1937年左右完成[3]

後來到了1995年,新化鎮公所規劃都市改造計劃,將中山路從12公尺拓寬為15公尺,因而拆掉了原有街屋[3][2]。後來由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王明蘅率先發起老街保存的口號,而一些地方文史工作者也予以響應,先後於1998年與1999年成立「新化鎮文史工作室」與「新化老街文化宣明會」,最後在1999年1月25日的「老街在發展保存與拓寬研商公聽會上」,以22戶贊成保存、5戶反對、8票無意見的結果確定保存中正路街屋[3][2]。之後新化老街在向政府機關申請經費後,進行了許多維修與美化等工程。不過在2001年,第一銀行新化分行[註 3]將兩邊的三棟街屋給打掉打算蓋起新大樓[註 4],經居民抗議之後,總行方面在抗議現場承諾編列預算處理[3]。但之後長期未動工處理街屋立面問題,被拆除的街屋原只被當作停車場[5]

2020年11月到次年8月,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補助西邊街11戶商店維護騎樓與立面,並統一製作新的招牌[2]。2022年1月3日上午,第一銀行新化分行兩側街屋立面重建工程正式動工[5]

建築特色

Thumb
位在老街街尾的市場

西側街屋的特色為磚造騎樓柱、木格柵樓板與巴洛克風格的女兒牆,立面多採洗石子工法並做有盾牌飾與花草飾等裝飾圖案。東側街屋為二層樓高的現代主義式街屋,立面多切割為三開間並有幾何形狀的鑄鐵欄杆做裝飾,此外均設有陽臺。兩相比較之下,東側街屋立面的裝飾較西側街屋簡潔。[4]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