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意建築(英語:hostile architecture)是在城市空間中故意使用一些要素來引導或限制某些行為,以此為預防犯罪或維持秩序的形式的一種設計手法。它針對的往往是更常用或依賴公共空間的人,例如露宿者和青年人,設計上更多地限制他們進行的行為。[1]最典型的敵意建築即「反遊民尖刺」(anti-homeless spikes)——嵌在平坦表面上的螺柱等結構會使之變得粗糙,無法在上面睡覺。[2][3]其他措施還包括傾斜的窗台,以阻止人們坐下;帶扶手的長椅,以阻止人們躺臥;以及用灑水器間歇性灑水,但實際上並沒有任何東西需要澆灌。[4][5]敵意建築還用於阻止滑板活動、亂丟垃圾、遊蕩和隨地小便。批評者認為,該措施會加劇社會分裂,並給所有公眾,尤其是長者、殘疾人和兒童帶來麻煩。[6]
背景
儘管「敵意建築」一詞是最近才出現的,但使用土木工程來實現社會工程歷史由來已久:其前身包括19世紀的「導尿板」(urine deflectors)。[7][8]而它的現代形式源於「透過環境設計預防犯罪(CPTED)」設計理念,該理念旨在透過三種策略預防犯罪或保護財產:自然監視、自然訪問控制和領域強化。[9]
敵意建築的批評者認為,這使少數人的行為變得不可能,它以商業或「偽公共」空間取代了公共空間,並利用建築「加劇社會分化」。[10][11]社會學家羅伯特·帕克(Robert Park)寫道:「在創造我們自己的城市時,人們可能會想知道,是什麼樣的集體自我觀念讓一座城市佈滿金屬尖刺,被藍光照亮,高頻聲音嗡嗡作響——設計造就了偏執、焦慮和敵意。」[12]城市設計師馬爾科姆·麥凱(Malcolm MacKay)說:「歷史上,防禦性建築曾被用來對付外敵」,他說,當今這種緊張感已向內轉移。[12][13]
手法
敵意建築的例子有:
- 西雅圖交通局安裝單車架,以防止露宿者者露營。[14]
- 賓夕法尼亞州新肯辛頓的一個加油站的廁所安裝了藍色照明燈,使吸毒者難以找到自己的靜脈。[15][16]
- 倫敦的Curtain Road上的防露宿者尖刺,用於防止露宿者在此睡覺。 [17]
- 中國廣州市、深圳市曾於2012年被曝光在一些高架橋下立水泥錐。廣州市建委回應稱水泥錐建於十多年前,當時的目的確實是為防流浪漢。[18]
與1970年代廣泛實行的防禦空間準則相一致,截至2004年,CPTED的大多數實施僅基於這一理論:正確設計和有效利用建成環境可以減少犯罪、減少對犯罪的恐懼並改善生活質量。 CPTED的建成環境實施方案試圖控制發生或產生犯罪行為的建成環境,藉此阻止犯罪者實施犯罪。根據Moffat,其六個主要概念是領域性、監視、訪問控制、印象/維護、活動支持和目標加固。試圖在任何社區——無論是否存在犯罪——預防犯罪時,應用所有這些策略是關鍵。 [12]
創意回應
2003年,斯特凡·阿吉萊特(Stéphane Argillet)和吉勒斯·帕特(Gilles Paté)拍攝了《Rest of the Fakir》,展示了他們在巴黎的一些敵意設計的例子中休息的嘗試過程。[19]
2005年,美國藝術家莎拉·羅斯(Sarah Ross)在她的《Tempting Resistance》系列中記錄了整個洛杉磯的敵意設計實例。她2006年的後續作品《Archisuits》創造了能在敵意設計的消極空間中睡覺的服裝。[20]
2018年,英國藝術家斯圖爾特·森普爾(Stuart Semple)發起了一場社交媒體公眾意識運動,鼓勵公眾在他們環境中的敵意設計實例上貼識別標籤。[21][22][23]
畫廊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