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數碼鴻溝(英語:digital divide,中國大陸作數字鴻溝,台灣作數位落差,又稱數碼隔閡數碼隔膜數碼差距等)是指社會上不同性別、種族、經濟、居住環境、階級背景的人,接近使用數碼產品(如電腦或是網絡)的機會與能力上的差異。簡約來說,觀察數碼鴻溝可以從使用電腦及網絡的機會、以及對於電腦及網絡的使用能力(亦可稱之為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這兩大面向來看。

最早有系統觀察數碼鴻溝的國家是美國,自1995年起,由美國商務部國家通訊及資訊管理局(NTIA)陸續發佈數碼鴻溝調查報告。

一方面,資訊科技使大眾的生活質素得到改善,並把繁瑣的日常工作簡化。然而,對於未能享用同等資訊科技的人,卻要繼續沿用舊有的方式去工作,不能透過資訊科技去獲取資訊或把資訊增值。這當中的差異,有可能會使社會的兩極化更趨激烈,從而令社會財富更為不平均。

落差的維度

數碼落差並不是一個山峽般模樣、把社會大眾一分為二的分隔。根據研究員的報告,數碼落差的成因可能是以下其中一個或多個:

  1. 使用效能較低的電腦
  2. 使用連線較差或價錢過高的互聯網服務(例如:撥號網接)
  3. 比大眾較難得到電腦技術的支援
  4. 較難取得需要訂閱的網上內容

教學上的意義

由於學生之間的數碼鴻溝,學校在設計課業時,要回應學生之間的數碼鴻溝,以便家裏沒有上網設施、甚或連電腦也沒有的學生,不會因為數碼鴻溝而造成學生成績上的差異。舉例說,有些學校會在小息及午飯時間開放電腦室與學生使用,並讓沒有電腦裝置的學生優先使用電腦室;又或對資訊科技有不同掌握的學生訂定不同的課業,使學生不會因為數碼鴻溝而影響課業成績。[1]

社會學上的意義

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資訊科技簡化工序,並利用網上服務方便市民。但另一方面,政府亦應透過各種途徑為沒有電腦裝置的市民提供免費上網服務,讓他們亦能享用政府的嶄新服務。

此外,香港政府亦曾在主權移交後為中小企提供資助,以協助他們更新或安裝電腦裝置,以便使用政府的電腦報關、報稅服務等。中華民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則有二手電腦回收轉贈計劃。

Facebook分隔

Facebook分隔[2] (英語:Facebook Divide)為數碼鴻溝衍生的概念。Facebook分隔的現象在於人使用Facebook和不使用Facebook所帶來的影響。在2017年印度的新經濟管理學術會議 ICMAPRANE[3]提出了Facebook分隔社會的問題,並帶出相關的Facebook原住民,Facebook移民,Facebook邊緣人等概念。Facebook移民在使用Facebook時候會相應的增加其個人的社會資本。Facebook原住民,Facebook移民,Facebook邊緣人等構成Facebook不公義的現象。在2018年 ICMAPRANE[4]中提出了Facebook分隔現象指數。Facebook分隔現象指數可作為分析世界各個社交網絡的基礎。

參看

參考資料

Remove ads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