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拉槽(英語:Aulacogen),也稱裂塹、裂陷槽、拗拉谷、大陸裂谷,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大陸三叉裂谷系形成初期,由於地幔柱的上升,產生了由正斷層組成的三叉斷裂系統,隨着地幔柱的不斷隆起,初始的斷裂體系開始擴張,根據同一力學體系應力優先釋放原理,三叉斷裂體系必然有一支斷裂系得不到充分的發展。其中2支繼續發展成為新的大洋,另一支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的斷裂系就成為拗拉槽。因此,由地幔柱上隆引發的拗拉槽是面對大洋且尾端伸進大陸內部,長期發育、充填沉積的陸內裂谷(Rift)或地塹(Graben)。其基本的地質特徵是:
- 現代大陸裂谷帶都具有的殼幔過渡層;
- 地幔柱上隆形成的三聯點;
- 拉張環境下斷穿地殼部位上的狹長沉陷帶;
- 強烈的火山岩漿活動所形成的雙峰式火山岩組合;
- 與裂谷狹長突變地貌有關的快速堆積、垮塌堆積、低成熟度沉積物及常與火山岩相間的岩石組合特徵;
- 從克拉通的凹角處插入並分割克拉通。
拗拉槽是對術語"aulacogen"的音譯。出自希臘語aulax (壟溝)。由蘇聯地質學家尼古拉·沙特茨基於1946年提出.[1][2]
拗拉槽的地殼受以前的裂谷活動影響而比較脆弱,多發地震甚至火山活動。由於拗拉槽的薄弱性,在適當條件下,可能重新活動形成活動的裂谷系。例如加拿大魁北克與安大略的渥太華-邦尼切爾地塹就是一處古拗拉槽,在盤古大陸破裂時重新活化為裂谷。
最典型的拗拉槽是在盤古大陸破裂,大西洋形成時,在現今幾內亞灣凹角處地幔柱上涌導致三叉斷裂,其中得到充分發育的兩支裂谷形成了大西洋中脊,未得到發育的一支裂谷形成了拗拉槽——西非裂谷系(一直向東北延伸至乍得湖、經利比亞延伸到地中海)。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