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包爾(Rabaul),又譯臘包爾、拉布爾,當地華人稱為亞包,是巴布亞新畿內亞的一個城市,位於新不列顛島。在1994年以前,拉包爾一直都是東新不列顛省的省會。
拉包爾 Rabaul | |
---|---|
城市 | |
自火山觀景台俯瞰拉包爾,左側是老城,右側是新城 | |
坐標:4°11′53″S 152°10′05″E | |
國家 | 巴布亞新畿內亞 |
行政區劃 | 東新不列顛省 |
建城年份 | 1878 |
海拔 | 13 英尺(4 公尺) |
時區 | 澳洲東部標準時間(AEST)(UTC+10) |
主要語言 | 庫阿努阿語, 巴布亞皮欽語, 英語 |
拉包爾城始建於1878年[1],坐落在一座大型火山即拉包爾火山的火山環上,時常遭受火山爆發所帶來的損害。1994年,一次特大火山爆發摧壞了拉包爾鎮的大部分。當局將省會遷往了20公里以外遠離火山噴發的科可波,並在托庫阿建造了新機場。歷史上的拉包爾有着較好的潛水服務設施和浮潛的地點,並有一個有特色的港口,因而逐漸成為一處旅遊點。現在,該鎮上仍然還有幾家提供潛水服務的店家。
歷史
1910年德國人首先在紅樹林的沼澤上填土建鎮,將它命名為「拉包爾」,含義就是當地語言庫阿努阿語中的「紅樹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拉包爾的所有權由德國轉為經國際聯盟託管於英國的自治領澳洲,隨後便成為新畿內亞領地的首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拉包爾鎮被建設成為一座地方基地。
日本轟炸珍珠港引發太平洋戰爭後,拉包爾也成為了日軍的攻擊目標。因此在1941年12月,疏散了鎮上除華裔和當地土著之外的所有婦孺。1942年1月,拉包爾受到了日軍大規模的轟炸,同年1月23日,作為新畿內亞戰役開端的拉包爾戰役爆發,數以萬計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員登陸拉包爾。在日本佔領期間,日軍將拉包爾建設成了一座更堅固的軍事基地,並挖掘了數公里的隧道作為防空洞,以躲避盟軍的空中轟炸,同時,日軍還建立了拉包爾戰俘營,於此曾羈押大量作爲苦工的中國與印度戰俘。在1943年前,有大約11萬名日軍駐紮在拉包爾。
1943年4月18日,因日本的通信密電被美軍破譯,日本襲擊珍珠港的指揮官山本五十六將軍自拉包爾起飛飛往布干維爾島的專機,被美國戰鬥機擊落。[2] 隨後,盟軍並未立即攻打拉包爾。而是在附近的海島上另行建設了數座飛機場,包圍拉包爾,以阻斷了日軍的補給,再加以1943年11月的拉包爾空襲,使拉包爾的基地變爲無用。今村均帶領日軍建立自給自足的體制。因此,日本人一直佔領着拉包爾直到1945年8月戰爭結束,方才投降。這次戰爭對拉包爾的影響頗爲深遠,至今仍然可以在港口、土地和小山下找到軍事設施的殘跡。
戰後,東新畿內亞歸還於其戰前的管理國澳洲,拉包爾作為新畿內亞群島的主要城市,和世界上最優良的港口之一而繁榮起來。至1990年,拉包爾的人口為17044。但拉包爾並沒有恢復其1937年前的新畿內亞首府地位,這一地位被莫士比港接替。
拉包爾壯麗的海港和其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了新畿內亞群島地區的的貿易中心,巴布亞新畿內亞於1975年從澳洲獨立後仍是如此,直至1994年火山噴發。
地理
拉包爾火山是巴布亞新畿內亞最活躍、最危險的火山之一[3],歷史上拉包爾因其位於拉包爾火山口的邊緣而不斷受到火山活動的威脅。1878年,沃爾坎火山噴發。1937年塔烏魯火山和沃爾坎火山分別噴發,造成507人死亡,並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此後,由於安全原因澳洲政府將新畿內亞領地的首府移動到新畿內亞島上的萊城。
1983年和1984年當地的火山出現爆發徵兆,政府發佈了火山警報,協助鎮民撤離。直到1994年9月19日,塔烏魯火山和沃爾坎火山再度噴發,火山灰摧毀了機場和大半個鎮,由於大量火山灰落在屋頂上,使得拉包爾東區的大多數建築物坍塌,這次的火山爆發導也導致新不列顛省的省會由拉包爾遷移到科可波。
-
拉包爾火山
-
噴發中的塔烏魯火山
-
1994年拉包爾火山噴發後
拉包爾的氣候持續炎熱、潮濕、陰天,全年降雨量很大,是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拉包爾的年平均氣溫為26.9°C,平均降雨量為2201毫米。
拉包爾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溫 °C(°F) | 31 (87) |
31 (88) |
31 (87) |
31 (87) |
31 (88) |
31 (88) |
31 (87) |
31 (87) |
32 (89) |
32 (89) |
31 (88) |
31 (87) |
31 (88) |
平均低溫 °C(°F) | 23 (74) |
23 (74) |
23 (74) |
23 (74) |
23 (74) |
23 (74) |
23 (74) |
23 (74) |
23 (74) |
23 (74) |
23 (74) |
23 (74) |
23 (74) |
平均降水量 cm(吋) | 23 (9) |
24 (9.3) |
26 (10.1) |
22 (8.5) |
13 (5.1) |
11 (4.5) |
11 (4.3) |
10 (4.1) |
9.1 (3.6) |
11 (4.5) |
18 (7.1) |
24 (9.5) |
202 (79.7) |
數據來源:Weatherbase[4] |
人口
文化
- 1954年上映的日本戰爭片,《再見了拉包爾 最後的戰鬥機》(ーさらば`ラバウル)
- 漫畫家水木茂所作的《水木茂的拉包爾戰記》(水木しげるのラバウル戦記)
1946年3月16日,倖存的中國官兵與當地華僑合作,為死難的中國戰俘修建了一座公墓和「中國廣東民眾死亡紀念碑」,並將部分遺骸遷葬。十幾年後墓園荒廢,遭當地政府夷為平地。直至2009年,中華民國國防部迎靈小組赴拉包爾挖出紀念碑,抄錄姓名後迎「中華民國國軍於巴新陣亡將士之靈位」回台。
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拉包爾市郊建成中國抗戰將士和遇難同胞陵園,並定期組織紀念活動[5][6]。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