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科學技術大學(英語:Chengd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52年-1994年)是曾位於中國西南成都市,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管、文相結合的綜合性應用研究型大學。直屬原國家教委,全國重點院校。座落於成都市新南門外一環路磨子橋,佔地面積1020畝,總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1994年與原四川大學合併,組建四川聯合大學。1998年,合併後的學校再次更名為四川大學。
學校歷史
學校原名成都工學院,成立於1954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主要佈局建立的知名工學院[1][2]之一,隸屬於原高教部。 學院沿革於1944年秋設立的國立四川大學理學院工科(即四川大學工學院前身)、經拓展而於1954年獨立建院的成都工學院,和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組建的四川化工學院。兩校於1954年11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合併,定名為成都工學院。
原國立四川大學理學院,於1944年首設工科土木水利系和航空工程系(分別由原中央水工試驗室張有齡、中央航空研究院林致平擔任系主任);1945年增設機電工程系,成立四川大學理工學院(院長鄭愈);1947年經教育部批准理工分建,正式成立國立四川大學工學院(首任院長李壽同),掛牌在九眼橋三官塘原川西機械廠(後南光廠);1948年增設化學工程系,同時機電工程系拆分為機械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建國初先後並進雲南大學、川北大學、西南工專等院校的機電土木水利類專業;1952年土木水利系拆分為土木工程系和水利工程系,航空工程系調北京航空學院,鐵道建築工學調中南土木建築學院(現湖南大學);1954年8月27日四川大學工學院獨立建院[3]。
原四川化工學院,是根據建國初教育部「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性大學」的方針,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發文由原四川大學、重慶大學和華西大學、川南工專等院校的化工、皮革、造紙、製糖等專業於1952年10月調配組建而成。設有製革工學、酸鹼工學、造紙工學和食品工學本、專科(含化工機械)各4個,首任院長(副)鄭方。校址地瀘州[4]。
成都工學院辦學初期,又遵高教部指示,1956年植物纖維造紙工學調天津大學,糖品物工學調華南工學院;1960年土木工程系整遷重慶,組建重慶交通學院[5]。
1978年10月23日到1981年學校劃歸中國科學院領導,更名為成都科學技術大學,列為全國重點大學。
工院概況
1.系科及基礎設施
主要系科設有(1系至7系依次是):機械工程系、 電機工程系 、 化學工程系(後分為基本化工系、高分子化工系)、數理力學系(1957年-1963年)、土木工程系(1944年-1960年)和水利工程系等。
工學專業從最多時的28個調整到60年代初穩定的17個(多個學科50年代即開始招收研究生),在輕工、材料、水利能源等門類上佔有亞洲[6] 或國內一定優勢;較早研究所3個(自動化、水工、稀有金屬),校實習工廠2個;研究室加實驗室近100個,儀器設備、館藏圖書分別增至1萬台和80萬冊以上,出版《成都工學院學報》。
2.知名專家
(1)一級教授(1957年):
張銓(著名皮革化學專家)
張洪沅(中國化工學會創始人)
(2)二級教授(1956年):
(3)中科院院士(1991年):
徐僖(高分子化學與材料專家)
(4)資深教授:
康振黃、彭榮閣、寧開平、吳持恭、華國祥、李國潤、曾宏、隆言泉、滕福生等
(曾在此及前川大工學院(一)、四川化工學院(二)任教的教授與副教授級專家還有:(一)沈君誠、林啟庸、胡定、屈智炯、孫魯、康代光、鄭愈、陳宗惠、童舒培、厲寬、張漢良、程良駿、程干雲、熊達成、吳明遠、李鎮南、饒國璋、周存國、曾憲武等54人;(二)何玉昆、劉克本、徐日新、伍應垣、李季偉、高治善、裘桂元、高華壽、袁宏儀、蔡家驥、羅輝、陸鍾祜、朱光華、宋遠智、徐世宏、陳昆、張文德、趙生信、張東泉、樂以倫等35人。)
3.學院規模
教職工、在校學生(包括研究生)隊伍分別從建院時的365人和1273人發展到更名前教職工2531人和學生最多時的5362人(1963年-1964年)。
4.曾經一頁
工學院經歷了1957年的「西北利亞之鷹」反右運動以及1966年的「炮轟工作組」文革浪潮。在國家「一五」至「五五」期間,完成科研、工程項目數百項,在1978年的全國首次科學大會上獲重大科技獎13項[7] ,位全國理工科高校前列第9;培養出近5萬名(含在職技術培訓生)合格的工程技術和科研教學及管理人才。
傑出畢業生(部分)
(1)部省級(含副)政要及專家:
(2)兩院院士:
5.十大社團
工學院年代,學生的課外活動開展得很活躍。院級課外活動組織就有美術社、文學社、攝影社、合唱團、川劇團、民樂團、管弦樂團、舞蹈隊、武術隊和無線電愛好者小組等,號稱「十大社團」。活動時間,是每周從周一至周六的下午最後一節課。各社團都有自己的辦公室,學院也定期給各社團拔發經費[8]。其中,絕大部分社團一直到文革初期才中斷活動。
社團成員,不少是品學皆優而又有一技之長的學生。如曾任50年代中後期的原美術社社長申開智,現已是著名的塑料機械模具專家、博士生導師。
科大新篇
更名後的成都科學技術大學曾是中國科學院的三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和成都科學技術大學)隸屬院校之一,歸中科院(後改歸教育部)和四川省雙重領導,全國重點大學。
1980年10月,學校按照理工結合的方針,拓寬、改造了部分老專業,增設了理科、社會科學、外語、管理等系和部分新學科專業。經過幾十年的建設與發展,學校已初步成為一所以材料和能源為特色,以工為主,理、工、管、文結合,多種形式辦學,在國內具有相當影響的高等學府。到1993年底,全校已有5個學院、22個系、49個科研所(室)、120個教研室和114個實驗室(中心);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計達10000餘人。
1.分立學院
設有:水利電力學院、紡織工學院、輕工學院和城建學院等5個。
2.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學科
水力學與山區河流開發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皮革化學與工程國家專業實驗室。
高分子材料、水力學、原子分子物理、皮革化學與工程4個國家重點學科,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輕工部屬的重點學科。
3.博士後流動站
擁有:高分子材料及土木、水利兩個博士後流動站等。
4.教學與科研
中國原子與分子物理及高壓物理與合成研究的主要奠基人苟清泉等著名專家來此執教。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著名美籍物理學家任之恭、系統專家談自忠、生物醫學工程主任凱茲、英國語言專家詹姆斯等來校講學。與美國華盛頓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倫塞勒理工學院、伊利諾斯大學和英國薩舍克斯大學、舍菲爾德大學等建立廣泛的校際聯繫及交流。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與國家與地方的所簽科技協議中,成都科大的科技成果輸出總額擁有西南第一,是當時發展前景最好的全國幾所大學之一。
5.畢業生院士
工學院
被譽為全國十大麗景校園[9]的四川大學,其代表建築是第一教學大樓。樓體主視如宮闕、俯視似航機。據四川大學官方報道,設計師為古平南,負責大樓的設計及四川大學華西校區鐘樓的改建。[10] 。
工學院已被定為城市優秀近現代建築,列入國家文物保護[11] 管理。
歷任院(校)長
- 許琦之(1954年-1956年)
- 袁仲凡(1957年-1965年)
- 鄭方(1965年-1982年)
- 曹振之(1982年-1983年)
- 王建華(1983年-1992年)
- 陳君楷(1992年-1994年)
[附:四川大學工學院(1947~1954)歷任院長:李壽同、林啟庸、彭榮閣和康振黃]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