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長通寶 (日語:/慶長通宝〔慶長通寳〕/けいちょうつうほう Keicyōtsūhō) 是1606年江戶幕府發行的銅錢,是日本自平安時代的皇朝十二錢停止鑄造以來再次自行鑄造銅錢,銅錢上刻有「慶長通寳」字樣。
概述
日本自停止鑄造皇朝十二錢之後,民間以實物作為通貨,直到宋日貿易開始從中國輸入貨幣,或民間私自仿鑄中國貨幣,但是朝廷和幕府始終沒有鑄造日本的本國貨幣。然而戰國末期國內、國際貿易發展已使得貨幣不足,私鑄貨幣也導致經濟混亂,需要全國統一貨幣。
慶長通寳有兩種主要類型。一種較大,質量相對較好,文字完整;另一種較小,質量較差,據說使用了永樂通寶的模具,並將「永樂」去除並替換為了「慶長」,前者主要用於江戶和京都周邊,後者主要用於九州地區。
當時幾乎沒有鑄造記錄,也有否定江戶幕府鑄造慶長通寶的說法。然而,自從幕府在1608年頒佈了禁止使用永樂通寶的法律後,可以合理地認為出現了合適的銅錢來替代永樂通寶[1] 。當時官方匯率為金1兩 = 銀50匁 = 永樂通寶1貫文 = 「京錢」4貫文,一說此處「京錢」可能即是慶長通寶。 [2] 。此外,雖然頒佈了禁止使用永樂通寶的法律,但慶長通寶的鑄幣量不足以取代永樂通寶,因此有理論認為禁令旨在打破永樂通寶在貨幣定價上的優勢地位。[3]也有一種理論認為,禁令只是確認了交易時將四枚「京錢」兌換一枚永樂通寶的事實,而不是禁止在交易中使用永樂通寶。[4][5]
另外慶長年間江戶幕府剛剛建立,而國內最大的經濟城市大阪,被敵視幕府的豐臣氏所統治,因此慶長通寶沒有在全國流通而且還有惡意的仿幣流通,在堺市環壕遺跡的宋、明、琉球貨幣遺跡中出土了66枚慶長通寶 ,可見在大阪和堺私鑄慶長通寶很盛行。 [1][6]江戶幕府要等到消滅豐臣氏,確立在全國的統治後發行的寬永通寶,才能建立全國統一的貨幣。
參考資料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