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照寺
日本佛教寺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慈照寺,常被稱作銀閣寺,位於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區,屬於代表東山文化的臨濟宗相國寺派。山號為東山。寺院創立者為室町幕府第8代將軍足利義政,開山祖師是夢窗疎石(實際上,夢窗疎石是在該寺院創立前1個世紀左右時的人物,因此被稱作「勸請開山」)。
足利義政在寺內興建了觀音殿,被通稱為「銀閣」,因此寺院全體被稱為「銀閣寺」,這一名稱與同在京都的「金閣寺」(正式名稱為「鹿苑寺」)相呼應。
沿革
1473年(文明5年),室町幕府第8代將軍足利義政將將軍職位讓於嫡子足利義尚,從1482年開始,在東山的月待山麓開始建造東山山莊(又稱東山殿)。這一地區還建有一所淨土寺(在應仁之亂中被燒毀),因此近代以後,該地區被稱為左京區淨土寺。
應仁之亂平息後不久,京都地區民生凋敝,經濟疲弊,但是足利義政為了繼續建造東山殿,仍大肆向百姓徵收稅金(段錢)和課以勞役(夫役),獨自過着風雅安逸的奢華生活。東山殿的建造共耗時8年,直到義政逝世前不久才正式完工,但義政在其完工前就急於遷至此處居住(1483年)。東山殿內建有會所、常御所等大規模設施,儘管無法與足利義滿建造的北山殿(後來的金閣寺)相媲美,但也具備了一定的政治功能。然而,保存至今的建築物只有銀閣和東求堂。
1490年(延德2年)2月,為供奉逝世的義政的化身菩提,東山殿被改為寺院,後作為相國寺的末寺,創立為慈照寺。
日本戰國時代末期,慈照寺也曾被關白近衛前久當作別墅,這是因為慈照寺的歷代住持多出自近衛家。近衛前久死後,慈照寺作為相國寺的末寺,再次興盛起來。
1952年3月29日,慈照寺的庭園被日本政府指定為特別史跡和特別名勝。1994年12月17日,慈照寺作為「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寺內建物
- 庭園(特別史跡、特別名勝):以「錦鏡池」為中心的池泉回遊式庭園。庭院建造的初期模仿了通稱為「苔寺」的西芳寺庭園(夢窗疎石設計),但在江戶時代,庭院被大規模改修,失去了原來的面貌。「銀沙灘」、「向月台」等兩處沙礫造型,是在江戶時代後期成型的。此外,1931年被發掘的枯山水庭園,位於東方山麓,據說保留了室町時代的風貌。
- 銀閣(日本國寶):足利義政的山莊東山殿內建造的觀音殿,後經常被用於和義政祖父·第3代將軍足利義滿建造的金閣相對比,因此得現名。該樓於1489年(延徳元年)開始建造,同年不久即完成。正式名稱為「東山山莊觀音殿」。建築結構為雙層、寶形結構、柿葺,平面為長方形,正面寬8.2米,縱深7米。
- 底層的「心空殿」為普通住宅風格,上層的「潮音閣」為方形3間(正面側面均為三間)的禪宗式樣(唐樣)的佛殿。該樓也吸收了書院造的日本傳統住宅風格,成為東山文化的代表性建築物。
- 雖然鹿苑寺金閣名副其實地在建築物表面貼上了金箔,但是銀閣卻沒有貼過銀箔的痕跡。有一說稱建造者計劃使用銀箔,但後來由於政府財政窘迫,沒有按計劃完成,另有一說稱由於該樓是義政的隱居場所,因此起初就希望使用木材原色,而沒有使用銀箔的計劃。慈照寺的庭園內配有眾多名貴的石材和樹木,體現了當時東山文化中注重茶道和禪宗文化的思想,因此也有人認為貼銀箔更符合當時文化的風氣。
- 東求堂(日本國寶):義政的佛堂和茶室,建於1486年(文明18年)。該樓面對水池,正面寬3間半,平面為正方形。正面左面為方2間的佛殿,右側為義政的書房和茶室(稱作「同仁齋」)。書齋北側的副書院和違棚是現在最古老的座敷裝飾風格的房間,是日本書院造和草庵茶室的發源,被視為日本建築史上寶貴的遺產。有研究表明該樓建造當初的位置比現在的位置更靠近南側的銀閣。[1]
- 銀閣寺垣:從慈照寺寺門到庭園的入口處道路兩邊,保存有圍牆遺蹟,被稱為「銀閣寺垣」。
文物
慈照寺內收藏了多樣重要的歷史文物:
- 國寶
- 銀閣
- 東求堂
- 重要文化財
- 絹本彩色畫卷春屋妙葩像(2003年指定)
- 特別名勝、特別史跡
- 慈照寺庭園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