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康有為墓原址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棗兒山,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康有為最初的下葬地點。其原墓「文革」期間被毀,「文革」後遷葬至嶗山區大麥島北山。康有為墓原址現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4年春,康有為在青島市郊李村附近的棗兒山(又稱象耳山)購得一塊地備作墓地[1]。1927年3月31日,康有為病逝於青島。其家人原擬將其安葬於故鄉廣東南海,後於同年農曆三月初一暫厝棗兒山壽堂[2][3]。1943年10月20日正式下葬於棗兒山墓地。據康有為二女康同璧稱,康有為逝世後不久夭折的幼女康同令葬於墓穴中西南角。[4]
康有為原墓佔地面積2市畝,封土直徑4米,高3米,其後為半圓形花崗岩砌擋水牆,高1.5米。墓穴為磚混結構,面積15平方米,墓面西向,墓前植有松樹八株。墓碑用黑色花崗岩雕成,高2.22米。碑面鐫「南海康先生之墓」,碑陰刻墓志銘,由康有為弟子呂振文撰寫,立於1929年。[4][5]
1949年後,康有為墓由青島市文化古物管理委員會維護[5]。1956年,青島市人民政府撥款修繕康有為墓,並種植松柏60株。康同壁曾於1956年、1962年赴青掃墓[3]。「文革」時期1966年8月,青島五中(今青島五十八中)紅衛兵試圖拉倒李村仙姑塔未果,轉而去棗兒山將康有為墓掘開,焚燒其屍骨後在李村將其頭骨遊街示眾[6]。青島市博物館研究員王集欽(其外祖母及其母一家曾在康有為「天遊園」做僕役[7])提議將頭骨及遺物移至博物館作為「造反有理」實物展覽展品,展覽後藉機將其秘密保存[5]。其墓碑被附近駐軍取走作為鋪路石,後來也被政府部門接收置於青島市圖書館院內(當時與市博物館同位於紅萬字會舊址)[4][6]。
「文革」結束後,青島市人民政府計劃重修康有為墓,但其墓原址已成馬路,遂經康有為後人同意,將新墓選址於浮山西南麓的大麥島北山(又稱茅嶺)[2][5]。1984年5月20日,康有為遺骨及遺物經清點由青島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保管。1985年10月27日,康有為遺骨正式遷葬新址[5]。原墓碑置於新墓一旁[4]。1987年春,李村河西村一村民發現一塊小石碑,正面刻有「清授光祿大夫弼德院副院長康公有為府君壙志。男同籛、同凝,女同薇、同璧、同復、同環、同倓、同令。丁卯三月朔日瀝石」,據鑑定為康有為臨時安葬時其家屬所立,原置於舊墓地,舊墓被毀時遺棄。此碑後收藏於康有為紀念館[4]。
2002年8月12日,康有為墓原址列入李滄區文物保護單位[8]。2017年,李滄區政府將棗兒山闢為棗山公園,並修葺康有為墓原址,新設康有為文化廣場、國學文化基地等[9][10]。2018年2月12日列入第十批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