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月球撞击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席勒環形山(Schiller)是月球正面西南部一座形狀奇特的大撞擊坑,約形成於39.2-38.5億年前的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十七世紀德國奧格斯堡的律師尤利烏斯·席勒(1572年-1625年),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接受。
該隕坑西北毗鄰較小的諾埃格拉特隕石坑、東面靠近拜耳隕石坑,已磨損的羅斯特隕石坑則位於它的東南,在它的西南面坐落了形成於前酒海紀的席勒-祖基盆地(多環撞擊結構)[2],該盆地有時被觀月者非正式地稱作席勒環形平原[3]。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為51.72°S 39.78°W,直徑179.36公里[4],深約3.03公里[1]。
席勒環形山外觀呈西北-東南走向的長卵狀,其中東南半段較西北段略寬,似乎是由二座或多座撞擊坑融合而成。它的西南側邊緣稍弓、而東北側微凹,類似月表上留下的一窪淺淺鞋印。席勒環形山的邊緣輪廓完整清晰,帶有一圈階坡狀結構的內側壁和略顯纖薄的外側壁,東南端一道寬闊的月谷將它與一座更小的隕石坑連接在一起。席勒環形山坑壁最大高出周邊地形1870米[1],內部容積約為1865.72立方千米[1]。坑內可能已被熔岩的覆蓋,大部分地區相對平坦,並在太陽高照下,清楚地顯示出一些明亮的區域。西北端中間,二道縱向的山脊將該部分坑底一分為二,其中南面山脊的西側緊貼了直徑6.1公里的衛星坑席勒 T。
按慣例,最靠近席勒環形山的衛星坑將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它的中心點旁邊(即使這些隕坑的形成實際與主坑並無關係)。
席勒 | 緯度 | 經度 | 直徑 |
---|---|---|---|
A | 47.18°S | 37.65°W | 10.9 公里 |
B | 48.87°S | 39.15°W | 17.2 公里 |
C | 55.37°S | 49.31°W | 45.04 公里 |
D | 55.08°S | 49.36°W | 9.4 公里 |
E | 54.59°S | 48.8°W | 7.93 公里 |
F | 50.66°S | 42.99°W | 12.74 公里 |
G | 51.24°S | 38.3°W | 8.72 公里 |
H | 50.6°S | 37.74°W | 72.44 公里 |
J | 49.64°S | 36.69°W | 9.16 公里 |
K | 46.7°S | 38.77°W | 10.25 公里 |
L | 47.12°S | 40.23°W | 10.25 公里 |
M | 48.22°S | 41.26°W | 8.76 公里 |
N | 53.63°S | 41.98°W | 6.24 公里 |
P | 53.58°S | 43.66°W | 6.03 公里 |
R | 52.25°S | 45.87°W | 7.87 公里 |
S | 54.95°S | 40.42°W | 21.22 公里 |
T | 50.77°S | 41.29°W | 6.1 公里 |
W | 54.47°S | 40.97°W | 15.57 公里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