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拉的最後12夜》(德語:Der Untergang,英語:Downfall),2004年德國電影,講述的是希特拉從被包圍到自殺的最後日子。本片取材自約阿希姆·費斯特2002年的著作《希特拉的末日》和希特拉的私人秘書祖度·楊格同年的回憶錄《直到最後時刻》。[1]本片的導演是奧利華·希舒比高,並由瑞士演員般奴·堅斯飾演希特拉。本片也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提名。臺灣、香港與新加坡皆小規模上映。
希特拉的最後12夜 Der Untergang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奧利華·希舒比高(Oliver Hirschbiegel) |
監製 | 柏恩·艾辛格(Bernd Eichinger) |
編劇 | 班恩特·伊茲恩格爾[*] |
原著 | Inside Hitler's Bunker[*] 直到最後時刻[*] 第三帝國內幕[*] |
主演 | 般奴·堅斯 朱利安·歌娜(Juliane Kohler) 阿歷珊翠·瑪莉亞·羅娜(Alexandra Maria Lara) |
配樂 | 史提芬·薩加拿斯(Stephan Zacharias) |
攝影 | 雷納·高洛司曼(Rainer Klausmann) |
剪接 | 漢斯·馮克(Hans Funck) |
製片商 | 新市資本集團[*] |
片長 | 156分鐘 |
語言 | 德語 俄語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
發行商 | 康斯坦丁影業 |
各地片名 | |
中國大陸 | 帝國的毀滅(CCTV-6、Bilibili) 帝國末日(影碟) |
香港 | 希特拉的最後12夜 |
臺灣 | 帝國毀滅 |
新加坡 | 帝國的毀滅 |
劇情
電影從今日特勞德爾·榮格的回憶開始。
榮格自從1942年被希特拉僱傭為秘書後,轉眼到了1945年3月,蘇聯軍隊和西方盟軍從東西兩面反攻夾殺德國,其中蘇軍已兵臨首都柏林城下,德國政府內人心惶惶。由於希特拉命令全德國戰鬥到底並拒絕投降,不但重要的親信斯佩爾、希姆萊和戈林相繼叛離希特拉而去,而且軍隊人手不足,連平民和小孩都被迫送上戰場,深知德國已經戰敗的將領也整日在地堡借酒消愁,只有希特拉和戈培爾等部份人士仍不肯面對現實。
在地堡外,申克教授拒絕了離開柏林的命令,以一己之力努力幫助平民和傷兵,也目睹着德軍肆意處決逃亡者卻無能為力。元首地堡內躲藏的希特拉最後孤注一擲的作戰失敗後,與妻子愛娃在最後時刻自殺,元首自殺後陸續有部份納粹黨政府高層、將領和軍民得知消息後自殺,殘餘德軍在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命令下放下武器向蘇聯投降,德意志第三帝國毀滅。榮格夫人與地堡內剩下的人為了生存,則穿過蘇聯的火線逃出柏林。
演員
評價
長久以來,對納粹黨高層尤其是希特拉的直接描寫一直是德國文化界的禁忌。尤其是從未有過一名說德語的演員飾演過希特拉。本片算是對這些禁忌的一次全面打破。
般奴·堅斯據說原本不願出演阿道夫·希特拉一角,但在觀看了《希特拉的末日》之後改變了看法。為了更好地飾演希特拉,岡茨參考了一些少有的希特拉傳世錄音。甚至為了模擬希特拉的體態,認真觀察過一段時間帕金森氏症患者。[1]本片的外景大多在聖彼得堡拍攝。因為這裏有很多德國風格的建築,並且很少有戶外廣告干擾拍攝。[1]而元首地堡的場景則在精心搭製的攝影棚內拍攝。
現實中,副元首赫斯曾對鮑曼破口大罵:「年輕的官兵是為了元首和國家而死的嗎?不對,是為了你!」一語道盡納粹高層的腐敗。本片有詮釋這段史實,但未收錄,整部電影看不到這一段內容。
電影罕見的以納粹高層為視角的描寫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在德國,媒體對於電影裏對希特拉人性化的描寫展開了激辯。一本雜誌甚至評價道:我們難道能把一個怪物按照人的形象展示嗎?但在德國以外,這種描述方式得到了很多好評。[2]此外,本片在細節上嚴格忠於歷史事件也受到了好評。
在爛番茄上,影評人給予了本片91%的新鮮度。其中121份支持,12份反對。支持度非常高。
無論如何,《希特拉的最後12夜》上映首月就在德國本土動員300萬人觀影。全球票房達到9000萬美元。[3]
一些影評人士對本片十分不滿。他們認為本片的基調是把希特拉和納粹高層描繪成戰爭的受害者而不是加害者。並且懷疑導演和製片方有同情新納粹的嫌疑(儘管導演在訪談中否認這些指責[1])。還有一些批評指出本片將一些犯有戰爭罪行的的德軍,尤其是黨衛軍的將軍和醫生描述得過於英雄氣概或者人道主義,而這些描述可能和事實不符。申克教授曾經在達豪集中營負責人體試驗[4]、威廉·蒙克親衛隊少將則有至少2次讓自己指揮的部隊發生虐殺戰俘事件的嫌疑。
此外本片雖然取材非常嚴謹,依然出現了一些嚴重的穿崩:比如希特拉是一名嚴格的素食者,但在一個片段裏他卻食用了含肉的德國餛飩。不過也有一些觀眾認為這並並不重要,希特拉偶爾會吃肉[5],而且當時是二戰末期糧食短缺。
獲獎
「元首的憤怒」迷因
本片中有一個橋段:當滿懷信心的希特拉得知施坦納將軍沒有按照自己的命令發動進攻後對將領大發雷霆,隨後承認了自己的失敗[6][7],其聲嘶力竭、歇斯底里的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段約4分鐘、充滿戲劇性的鏡頭在2007年第一次於YouTube上成為了被惡搞的對象。惡搞者基本不懂德語,他們往往保留德語原音但配上不同的台詞。中國的這類影片往往基於對台詞的空耳[註 1]來配字幕,主要發佈平台為bilibili的鬼畜區,如「這星期(德語:Wer sind Sie[註 2])」、「渣渣(德語:Versager[註 3])」、「氣死偶咧(德語:Sie ist ohne Ehre![註 4])」、「反了他/妨礙咱(德語:Verräter![註 5])」、「餵史太林(德語:Wie Stalin![註 6])」和「我到河北省來(德語:Und doch habe ich allein[註 7])」等,以產生戲劇化的效果,亦有大量由許多片段拼湊成的元首的音MAD向唱歌型作品、劇情向的作品[8]。自2010年來,這類影片逐漸在網絡上走紅[9]。惡搞者的目標多是一些足球界,科技界和娛樂界的事件[10][11],後來亦有擴展到社會和政治事件上[12],以表達對當前政府的不滿。另有部分只是單純的空耳娛樂。除愛好者以外,也有一些大型的媒體特意製作較精良的惡搞影片來用作幽默的新聞評論[13]。
電影的導演奧利華·希舒比高並不反對這些惡搞。他表示自己曾經看過上百個惡搞影片,每次都笑得人仰馬翻[14]。但製片公司對此的態度並不寬容。2010年4月康斯坦丁影業以保護版權的名義要求YouTube撤下這些影片[9]。同年8月再次發出DMCA刪除通知。儘管遭到了抗議,YouTube依然照做[11],卻因此反而招致更多諷刺此事的惡搞影片。現在YouTube已經可以上傳元首憤怒的影片,但會在頁面上加上相應的版權提示和廣告。2013年初所有長度超過6分鐘的影片被封鎖,康斯坦丁這樣做可能是要避免用戶發佈整套電影[15]。
這類惡搞影片有些時候會招致法律問題。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12年1月,英國工黨議員湯·夏里斯被迫辭去自己的內閣互聯網顧問職務,理由是他上傳了一個元首的憤怒影片諷刺時任蘇格蘭首席部長艾力士·薩爾蒙德。[19]另一個例子是2013年香港的法庭判決金融公司傑富瑞集團向該公司一名前員工賠償186萬美元,理由是該員工因製作了元首的憤怒視頻諷刺摩根大通的CEO占美·戴文而遭到開除。[20]
註釋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延伸閲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