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克桑山

臺灣花蓮縣與臺東縣交界的高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布拉克桑山map

布拉克桑山[註 1]臺灣中央山脈南段一座高山,山頂地處花蓮縣卓溪鄉古風村、臺東縣海端鄉霧鹿村與利稻村的交界,海拔3020.9公尺[1],立有森林三角點[6],為霧鹿村最高點,亦為臺灣百岳之一。山區林相以臺灣冷杉臺灣鐵杉等樹種構成的針葉林為主[7][8]

快速預覽 布拉克桑山, 別名 ...
布拉克桑山
Thumb
塔關山望見的布拉克桑山
別名無樂散山、部落生山、武拉姑散山
最高點
海拔3,020.9米(9,911英尺)[1]
地形突起度198米(650英尺)[2]
列表臺灣百岳九嶂
座標 23°13′59.3″N 121°4′43.4″E[3]
地理
Thumb
布拉克桑山
布拉克桑山
布拉克桑山在臺灣的位置
位置 臺灣花蓮縣卓溪鄉臺東縣海端鄉
所屬山脈中央山脈
地質
岩石年代始新世[4]
攀山
首次登頂吉井隆成等人(1930年)
最簡路線三叉山→布(拉克桑山)新(康山)岔路→布拉克桑山
關閉

地形

Thumb
位於三叉山東南側的嘉明湖,遠方最高聳的山峰即為布拉克桑山

中央山脈上的三叉山是一座四叉峰,除了有中央山脈的主稜線自北而西貫穿,另有兩道支稜,一道往東北東方向連接新康山,一道則往南南東方向連接布拉克桑山。新康山稜脈與布拉克桑山稜脈在高度與規模上各有突出之處,難作主次之分,因此這兩道稜脈常被合稱為「新康山列」。與新康山稜脈相比,布拉克桑山稜脈較為綿長,幅員較廣,地勢也較平緩[9]。東南—西北走向的稜脈自三叉山連通布拉克桑山後,於布拉克桑山的山頂轉折,往東南東方向延伸,經東舞樂山崙天山等山峰,直抵花東縱谷,構成秀姑巒溪水系與卑南溪水系的分水嶺,以及花蓮縣臺東縣的交界線[3]

布拉克桑山擁有三座較突出的山頭,最高峰位在稜脈的轉折點上,森林三角點亦設立於該峰[6],其餘兩座山頭並排於最高峰的東側,形成三峰並立的態勢[3][9]。最高峰向南方另伸出一道較為低矮的支稜,經武武奴留山羽美山,終於卑南溪畔的布農族新武部落[3][9]。布拉克桑山的頂嶺大致寬平,起伏不大,山容不甚突出[10],但基盤闊達,頂脊亦遠高於周遭山峰,加上四周皆為溪源包圍而形成陡坡,造就連綿如垣的山勢,因而被登山家邢天正選為百岳中的九嶂之一[9][11][12]

布拉克桑山的東北側和東南側,分別為秀姑巒溪水系之清水溪,以及卑南溪水系之武拉庫散溪源頭。西面山腰亦有多條小溪發源,屬卑南溪水系之新武呂溪支流[3]

人文

布拉克桑山屬布農族郡社群傳統領域,該山西麓曾有無樂散社[註 2]等多個布農部落[13][14]。在布農語中,「布拉克桑」(Bulaksang / Ulakusan)的本意為褐毛柳[15],是臺灣中高海拔山區常見的一種柳樹[7]。至於「布拉克桑山」之名,可追溯至日治時期調查官員記載的名稱「ブラクサン山 Burakusan-zan[16]戰後又將此日語名稱音譯漢語,先後有部落生山[17]無樂散山[18]武拉姑散山[19]等譯名,最後定為現今的布拉克桑山。一說布拉克桑山是因山腳的無樂散社而得名[12],一說當地的布農族本就以「布拉克桑」稱呼這座山[15]

20世紀初葉以前,僅有當地的布農族人會在布拉克桑山一帶活動,外人無從涉足此地,直至1930年春季,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山林課的技手吉井隆成[註 3]等人於清水溪與樂樂溪上游流域進行森林調查,才首次留下攀登布拉克桑山的文字記錄。吉井的調查隊伍於1930年3月下旬自玉里入山,於4月4日與5日,分別登上三叉山與其西南方的向陽山。當時,向陽山以西即為拉荷·阿雷領導的布農部落玉穗社[註 4],尚未向臺灣總督府歸順。為避免遭玉穗社襲擊,調查隊伍回到三叉山東側的溪畔紮營後,決定改沿布拉克桑山稜脈往南調查,並在4月6日近午登上布拉克桑山,最後沿清水溪下山回到玉里[16]

隨着1965年10月,邢天正與嚮導邱明輝自利稻部落接連登上布拉克桑山與新康山,開戰後攀登布拉克桑山之先聲,布拉克桑山亦於1970年代被選為臺灣百岳[12]。由於布拉克桑山的山勢較不具特色,高度亦屬百岳中的後段班,即便附近有南橫公路通過,起初仍少有人專門造訪,一度成為最冷門的百岳[10]。如今,在布拉克桑山的攀登路線中,以吉井等人當年的路線,亦即從三叉山沿布拉克桑山稜脈南行最為簡捷,腳程快的登山者可在一天內往返,因而最受歡迎。除此之外,少數登山者會挑戰攀登布拉克桑山南側的支稜,即布拉克桑山—武武奴留山—羽美山的路線,或是由布拉克桑山的西南側渡溪攀登[9][10][12]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