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一个战略据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48°42′57.6″N 44°31′53.4″E 巴甫洛夫大樓(俄文:дом Павлова)是於1942年9月27日至11月25日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斯大林格勒一座被加強防禦的公寓樓。它得名於雅科夫·巴甫洛夫中士,他在戰役期間指揮一個排防禦此樓。
巴甫洛夫大樓是位於斯大林格勒中心的一座四層高的公寓樓,建在伏爾加河的河堤邊,並可以俯視「一月九日廣場」(一座紀念血腥星期日的大型廣場)。1942年9月,大樓被德軍進攻,蘇聯第13近衛步兵師的一個排奉命防守於此。這個排由雅科夫·巴甫洛夫中士指揮,而他擔任排指揮官實際上是因為排中的尉官或高級士官都已受傷或死亡。
這座大樓的戰略意義在於它可以守衛伏爾加河邊的一處關鍵區域。而它的戰術優勢在於它位於十字路口,為防禦方提供了北方、南方、西方各一千米的視野。[1]接防初期,巴甫洛夫與他的手下發現了躲藏在地下室的10名平民,並將之武裝起來。幾天之後,他得到了增援與補給,裝備了機槍,反坦克步槍與迫擊炮,使之成為一個25人卻未滿員的排。為遵守斯大林的第227號命令——「不許後退一步」,巴甫洛夫中士奉命建立防禦工事並死守大樓。他下令把大樓用四層鐵絲網和雷區包圍,並在面對廣場的每一個窗口佈置了機槍。在早期防禦中,巴甫洛夫發現他佈置在屋頂的PTRS-41反坦克步槍對德軍坦克的伏擊當中極其有效。一次,坦克接近了大樓,它們炮塔頂部較薄的裝甲便暴露在反坦克槍的火力之下,並因離大樓太近,無法提高火炮的仰角進行反擊。[2]為了更好地在大樓內部通信,巴甫洛夫的士兵打穿地下室的牆和樓層之間的地板,並挖了一條通往其他蘇軍所在位置的通訊用戰壕。在德國空襲和炮擊的情況下,補給通過戰壕或通過船渡河帶來。儘管如此,食物,特別是水十分匱乏。德軍一天幾次進攻大樓。每次德國步兵和坦克試圖穿過廣場靠近大樓,都會遭到巴甫洛夫和他的手下的猛烈反擊。巴甫洛夫和他的手下,從1942年9月27日至11月25日期間一直在大樓進行戰鬥,直到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進行全面反擊,最終獲得了戰鬥的勝利。
巴甫洛夫大樓成為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軍英勇抵抗的象徵。德國的閃電戰戰術無法應對蘇軍的持久戰式抵抗,因而德軍無法有效發揮優勢佔領這幢大樓。所以巴甫洛夫大樓脫穎而出成為了蘇軍抵抗的象徵。此大樓甚至在德軍地圖上被稱為要塞。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蘇軍方面的總指揮官瓦西里·崔可夫曾諷刺道,德軍試圖攻佔巴甫洛夫大樓而陣亡的人數比攻佔巴黎時的陣亡人數還多。[3][4][5] 巴甫洛夫中士因為其英勇行動而被授與蘇聯英雄稱號。巴甫洛夫大樓現已重建並用在伏爾加河畔戰鬥後留下的磚塊建立了紀念建築。
2003年電子遊戲《使命召喚》中有一關基於巴甫洛夫中士的事跡講述了這一事件。2013年俄羅斯3D電影《斯大林格勒》中蘇軍小隊據守的三層樓房即取材於此。[來源請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