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工具論》是亞里士多德學派的傳人們(即逍遙學派)對他的六篇關於邏輯的著作, 匯編成一本著作集,並定為此名。 《工具論》中的六篇著作分別是《範疇篇》、《解釋篇》、《前分析篇》、《後分析篇》、《論辯篇》和《辨謬篇》。 [1][2]
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尤其是他的三段論理論,對西方思想史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它並不一直保持這種地位:在希臘化時期,斯多葛式邏輯學,尤其是克律西波斯的著作佔據了上風。但是,在後來的上古時期,隨着亞里士多德評論家們的努力,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成為主流,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傳播到了阿拉伯和拉丁中世紀傳統文化中,而克里斯蒂普斯的著作卻沒有能延續下來。 這種獨特的歷史地位並不總是有助於理解亞里士多德的邏輯作品。康德認為亞里士多德發現了關於邏輯的一切知識,邏輯史學家潘特爾得出了這樣的推論,即亞里士多德之後的任何邏輯學家所提出的新事物,實際是困惑,愚蠢或不正當的。在戈特洛布·弗雷格和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之後的現代形式邏輯興起期間,傳統邏輯的擁護者(被視為亞里士多德邏輯的傳人)和新的數理邏輯傾向於將彼此視為在邏輯概念上不相容的對手。最近的學術研究經常將數理邏輯技術應用到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中,(在許多人看來)揭示了亞里士多德與現代邏輯學家之間在方法和興趣上的許多相似之處。[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