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羊

產自亞洲山區的一種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岩羊

岩羊學名Pseudois nayaur)是一種植食性山地哺乳動物,隸屬於牛科岩羊屬,又稱 崖羊石羊青羊藍羊中華藍羊賀蘭山藍羊喜馬拉雅藍羊,主要產自中國西部、印度北部、尼泊爾不丹的山區[2][1],為中國二級保護動物。中國寧夏賀蘭山是其種群密度最高的分佈區,平均每平方千米15隻,總數約3萬隻[2]

快速預覽 岩羊, 保護狀況 ...
岩羊
Thumb
北京動物園里的岩羊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亞科: 羊亞科 Caprinae
族: 羊族 Caprini
屬: 岩羊屬 Pseudois
種:
岩羊 P. nayaur
二名法
Pseudois nayaur
Hodgson, 1833
亞種
見正文
Thumb
岩羊的地理分佈(深藍色為岩羊與倭岩羊同域分佈的地區)
關閉

岩羊行動敏捷,善於攀登和跳躍,是雪豹的主要獵物。

形態特徵

岩羊體呈棕灰色,有時微帶青藍色光澤,與所處山崖石壁的環境色相仿,是極好的保護色。四肢、腹部和面部具有黑色、深灰色與白色斑紋。兩性都有角,無須。雄性的角向後彎曲,長度可超過60厘米,雌性的角短而直,最長約20厘米。[3][4]

亞種分化

  • 西藏岩羊/喜馬拉雅岩羊 Pseudois nayaur nayaur指名亞種
  • 四川岩羊 P. n. szechuanensis
  • 賀蘭山岩羊 P. n. ssp.(未命名)
  • 倭岩羊 P. n. schaeferi(也被認為是獨立物種或四川岩羊的特殊變異種群)[5][6][7][8][9]

侏儒藍羊

Thumb
侏儒岩羊是岩羊的一個獨特變種,以前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物種或亞種

侏儒岩羊侏儒岩羊(以前稱為Pseudois schaeferi ),藏語稱為rong-na ,據稱是中國四川-西藏特有的岩羊物種。它們棲息在四川省巴塘縣和西藏自治區一小部分地區的長江上游峽谷低洼乾旱草坡上。據記載,它們與岩羊主要在體型上有所不同,成年雄性體重約為 35 公斤(77 磅)(是岩羊的一半),性別二態性較少,這兩個物種的雌性非常相似。它們的皮毛被描述為帶有銀色光澤的鋼灰色,整體顏色比岩羊更深,雄性的角更小、更薄、更直立,沒有向內捲曲。 2000 年估計僅剩 200 只存活的個體,這促使 IUCN (將其歸類為P. nayaur的亞種,即P. n. schaeferi)將其列為瀕危物種[10][11]

然而,2012 年對中國岩羊進行的基因分析未發現任何跡象表明它是不同的物種或亞種,而是發現它是P . n. szechuanensis的形態學不同變種。美國哺乳動物學會也遵循這些結果,認為P. schaeferi與P. nayaur是同種。[8][12]

行為與生態

Thumb
拉達克的岩羊群
Thumb
喜馬偕爾邦 Lingti 山谷的 Bharal
Thumb
一隻小藍羊
Thumb
尼泊爾馬納斯魯峰的岩羊

岩羊全天都很活躍,在長滿青草的山坡上交替進食和休息。由於偽裝能力極佳且周圍環境缺乏掩護,當有人接近時,岩羊會一動不動。然而,一旦被發現,它們就會跑上陡峭的懸崖,在那裏再次靜止不動,利用偽裝融入岩壁。尼泊爾的岩羊種群密度為每平方公里 0.9-2.7 只冬季最多可增加到 10 只,因為群羊會聚集在山谷中。[13] 岩羊主要以食草為生,但在草稀缺的時候,它們會改吃草本植物和灌木。[14]牲畜(尤其是驢)和岩羊的食物重疊度很高,再加上密度依賴性的飼料限制,導致了資源競爭和岩羊密度下降。[15]在羊群重疊的地方,羊羔是雪豹喜馬拉雅狼豹子最喜歡的獵物,也有少數羊羔成為狐狸的獵物。

發情行為

岩羊的發情期始於 11 月下旬,一直持續到次年 1 月中旬。發情期期間,雄性岩羊會使用多種交配策略,即照料、阻擋和追逐。羔羊於 6 月下旬和 7 月出生。[16]

威脅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岩羊列為無危物種。岩羊種群面臨威脅——偷獵肉食和與牲畜競爭。然而,由於岩羊棲息地條件不適合,偷獵並不常見。同樣,牲畜通常不會頻繁出現在岩羊出沒的山區;即使它們共存,也沒有觀察到對岩羊造成明顯的不利影響。[2]

與人類對關係

許多佛教寺院都保護周圍的岩羊,但岩羊造成農作物損失的問題開始在斯皮提山谷等地區出現。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