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藥局,是中國古代宮廷內掌管御用藥品的機構名稱。[1]

簡介

尚藥局是自宮廷內主管藥品的官職發展而來的機構。南朝梁朝以前,尚無資料證明有尚藥局存在。東漢太醫令下設藥丞,主管藥政。魏晉以來之尚藥監藥長寺人監等官職的職能均與其類似。[1]

南朝梁朝開始設置尚藥局。北朝北魏太醫署劃歸太常管理,其中包括了嘗藥典御等等藥品管理官職。北齊改革醫政,將隸屬太常太醫署的管理藥政的人員分出,成立尚藥局,改歸門下省管理,除管理藥品外,還管皇帝的醫療工作。此後,尚藥局的職能從北齊之前的藥品管理轉變為總管藥品以及宮廷內的皇族、大臣的醫療保健,其特點為「機構獨立、宮廷專用、醫藥並主」。尚藥局的長官為尚藥典御,其官品提升至正五品,尚藥丞為從七品,尚藥局內還設有侍御師四人、尚藥監四人。[1]

時期,尚藥局逐步成為主要負責皇帝保健,兼管王公大臣的醫療以及配合藥典編撰等項任務的宮廷衛生機構。隋文帝時期,尚藥局仍然歸屬門下省,到隋煬帝時期,尚藥局改歸殿內省,尚藥局的長官由典御更名為奉御,尚藥局內還增設了司醫、醫佐員、主藥、藥童、按摩師等官職。唐朝,尚藥局隸屬殿中省唐高宗將尚藥局改為「奉藥局」,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復名「尚藥局」,人員設有:尚藥局奉御(正五品下)、直長(正七品上)、書吏、侍御醫(從六品上)、主藥、藥童、司醫(正八品下)、醫佐(正八品下)、按摩師、咒禁師、合口脂匠、掌固等等職位。尚藥局實際上成為綜合性皇家醫院,尚藥局的長官奉御也是醫學專家,「掌合和御藥及診候方脈之事」;侍御醫「掌診候調和」,即常在皇帝身邊侍奉並察看病情,調和御藥;司醫、司佐員掌「分療眾疾」,即替王公大臣等人員醫療;主藥、藥童「主刮削搗篩」,即製作中藥飲片;掌固管理藥庫。尚藥局官員還奉敕參與其他任務,例如唐朝顯慶二年,詔令檢校中書令許敬宗太常寺呂才、太史令李淳風禮部郎中孔志約、尚藥奉御許孝崇,並諸名醫等二十人,為修訂陶宏景的《本草》,征天下郡縣所出藥物並書圖之,合成五十五卷,到顯慶四年正月十七日撰成。這是中國藥物學的第三次總結,也是由中國政府頒佈的首部藥典。[1]

北宋太宗三年,將尚藥局的內藥院更名為御藥院,隸屬內侍省崇寧二年又改歸殿中省。這樣便形成了尚藥局、御藥院共同供奉御藥的局面。金朝宮廷內設有尚藥局、御藥院,其中尚藥局隸屬宣徽院元朝初期,仍然設有尚藥局,後來由於尚食局和尚藥局常在藥膳方面發生聯繫,故在至元二十年(1354年)省並尚藥局為尚食局至元六年,設立御藥院,負責管理藥品製作及儲存,御藥院和太醫院共同形成了元朝醫藥管理的最高機構。[1]

明朝太祖元年(1364年),曾經依元制設立尚藥局,其奉御是正六品,負責管理御用藥物。洪武六年(1373年)置御藥局(即自尚藥局演變而來)於內府,御藥局的奉御等官員均由內官、內侍充任。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年)之前,稱「御藥局」或「御藥房」,此後將御藥房改稱「聖濟殿」,並且附設御藥庫(亦即生藥庫)。明朝以御藥局(聖濟殿)直接管理宮廷中的藥物,和太醫院相互配合。到清朝,以御藥房管理宮廷藥物,和太醫院相互配合。[1]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