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銅管樂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號(英語:Trumpet),又稱小喇叭,是一種銅管樂器。常用於古典音樂及爵士樂,小號中的高音小號是銅管樂器家族中音域最高的樂器之一,而低音小號的音高比常見的降B調小號要低一個八度。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3月28日) |
在歷史上已有使用類似小號的樂器,作為在戰爭或是打獵中發出信號的裝置,日期可以追溯到西元前1500年。不過到十四世紀末到十五世紀初時,才開始當作樂器使用[1]。小號會用在許多不同的音樂型式中,例如管弦樂團、管樂團、爵士樂以及流行音樂。演奏小號時,吹奏者經過號嘴,將雙唇幾乎緊閉,振動小號中的空氣,產生駐波來發聲[2]。自從十五世紀起,小號主要是用黃銅管製成,會彎曲二次,形成有圓角的長方形外形。[3]
小號有許多種,最常見的是B♭小號。小號管長約1.48米(4英尺10英寸)。早期的小號無法調整管長,現代的小號一般有3個按鍵(有時會有4個),透過讓吹奏者按下按鍵來調整音高。3個按鍵有八種組合,可以調整出七種不同的管長。按鍵通常為活塞式,而轉閥式按鍵較為少見。轉閥式按鍵較常見於管弦樂團(特別是德國或德式的管弦樂團),不過也會隨國家而不同。每一個按鍵在按下時都會增加管長,因此會降低音高[4]。音色明亮亦為小號的特色之一。
最早的小號至少是在西元前1500年,例如在圖坦卡蒙墓地中找到的青銅製和銀製小號,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青銅魯爾號以及中國的金屬小號[5]。中亞阿姆河文化(公元前三千年)的小號由一片金屬製成,但在其中間有一突起,是技術上的突破[6]。
在聖經中有出現羊角做的肖法號角,以及金屬製的Hatzotzeroth。三千年前曾在所羅門建立聖殿時使用過。依照舊約聖經所述,以色列人在耶利哥城繞城六日後,第七日吹奏這些樂器後,耶利哥城牆就倒塌了,現今仍有用在一些宗教活動中[7]。 薩爾賓是直的青銅小號,長度為62英寸(1,600毫米),是最早奧林匹克比賽中的一部份。
古秘魯的莫切文化在其藝術品中有提到小號,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300年[8]。最早期的小號是在軍事或宗教活動中,發出信號的裝置,不像現在是用在音樂上[9],不過現代的軍號仍然是發出信號的裝置。
在中古時代末期以及文藝復興時期,在樂器設計及金屬加工上的進步,也使小號更可以用在音樂上。這個時期的自然小號由不帶閥的單個盤管組成,因此只能產生單音,若要改變音調,需要由樂手更換變音管[7]。針對專業小號手(例如塞薩爾·本迪內利)的Clarion小號適合巴洛克藝術,也稱為是「自然小號的黃金時代」。在這個時期,有針對許多的小號手寫了許多的樂曲。自然小號在20世紀中期,重新開始在全世界流行,許多在德國以及英國,演奏巴洛克音樂的小號手使用一種有三個或四個孔的自然小號,以助修正泛音列中不和諧的音符[10]。
在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由於以旋律為主的主音音樂,加上自然小號的限制,大部份的作曲家將小號降為次要的樂器。埃克托·柏遼茲在1844年寫道:
儘管小號的音質高貴且獨特,但很少有樂器受忽視的情形會比小號要嚴重。從貝多芬和韋伯開始,每個作曲家(莫扎特也不例外),將小號限制在一些無法發揮其作用的用途上,或是產生二到三個常見的節奏[11]
嘴唇貼近號嘴,震動嘴唇並帶動管身內之空氣震動而發聲。演奏者可以通過控制嘴唇、呼氣量來改變音調、音量及音色。
小號上有三個活塞,每按下活塞,都會改變空氣通過之管道總長,從而使發出之音調變低。第一號活塞使其音調降低一個全音,第二號活塞使其音調降低一個半音,第三號活塞約為三個半音。各種不同的組合使小號演奏者能吹出完整的半音音階。
近代最常見的小號為降B調小號,亦有C調、D調、降E調、E調、F調、G調和A調的小號,與其他銅管樂器相比,小號的音域相對狹窄。而管弦樂團中,因小號為移調樂器,小號譜為方便閱譜都會移調為降B調;C調小號在一般樂團較為常見。而C調的小號管身較短,吹出的音色較嘹亮。
小號是銅管部門中音色最為亮麗的樂器,經常在作品或樂章的精采時刻被使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