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多义概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康,原是儒家的一個哲學概念,最初指大同社會因為人的私慾墮落的結果。後指溫飽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所達到的相對富足的生活狀態。
「小康」一詞最早出現於《詩經·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1][2][3][4]作為哲學概念的「小康」與「大同」相對,出自《禮記》禮運篇大同章(通常簡稱「禮運大同篇」及「小康篇」)。當中記載孔子先向弟子言偃闡述心目中的大同理想世界,接着解釋夏、商、周三代由於無法實踐「大道」,社會只能達到「小康」的程度。
「大同篇」:
“ |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 |
「小康篇」:
“ |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5]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 ” |
可見在小康社會,每個人只會顧著自己及自己的家人(「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而非大同社會的「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人人為了私利而陰謀、戰亂不斷,因此必須以禮義建立制度去約束人民,維繫社會秩序。當時的儒家思想家認為,小康和大同的區別是社會道德水平的不同;不過,孔子認為,相比起自己身處的春秋時代,社會即使不能實現大同的理想,至少應該要回復三代賢明領袖崇尚禮義並且以身作則的小康境界[6]。
現在的「小康」,指的是溫飽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所達到的相對富足的生活狀態。謝東閔於1972年提出「小康計劃」及1979年鄧小平所說的「小康之家」,皆以此做為論述基礎。而同時間的香港社會,就有以「小康家庭」、「小康之家」來指代中產階級的講法。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制定生活發展階段的標準,恩格爾系數40%到50%為「小康」,該係數越低標誌着越富裕。2017年起,中國大陸城鄉居民的恩格爾係數已降至30%以下。[7][8][9]
“ | 我們的目標,第一步是到2000年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是指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 | ” |
——鄧小平對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的思考[10][11] |
小康社會並不是一個籠統的含糊不清的說法,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賀鏗在採訪[12]中說到,1991年國家統計局與計劃、財政、衛生、教育等12個部門的研究人員組成了課題組,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小康社會的內涵確定了16個基本監測指標和小康臨界值(見下表)
小康基本標準
(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500元(按1980年的價格和匯率計算,2500元相當於900美元);
(2)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元;
(4)城鎮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2平方米;
(5)農村鋼木結構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質日攝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擁有鋪路面積8平方米;
(8)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爾係數50%;
(10)成人識字率85%;
(11)人均預期壽命70歲;
(12)嬰兒死亡率3.1%;
(13)教育娛樂支出比重11%;
(14)電視機普及率100%;
(15)森林覆蓋率15%;
(16)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縣比重100%。
根據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國共產黨的目標是「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3],習近平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進一步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具體時程。其中,全面小康社會指標必須達成。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宣告,「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1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