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對位法的英文名稱Counterpoint來源於拉丁文punctus contra punctum,意為「音符對音符」。對位法並不是指單獨的音符之間的和弦,而是指旋律之間的相互作用。它既可以是用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旋律交織成和弦,也可以是以多組和弦交織表現出旋律。對位與和聲的特點剛好相反,和聲追求的是縱向的發展,除了一條主要的聲部外,其他的聲部在自己的進行中以特定的和聲結構輔助這條主要的聲部;對位追求的則是橫向的發展,各個聲部各不相同,但又要互相和諧不衝突。
對位法是音樂史上最古老的創作技巧之一,也是歐洲在中世紀(公元800-1430)和文藝復興時期(1430-1600)最主要的作曲技巧。在「對位」的概念被人們提出之前,應用對位法原理的音樂作品早已存在。現存最早的相關記載,見於公元900年左右一位無名氏所做的論文,Musica enchiriadis。在這篇類似教材的論文中,作者介紹了將給出旋律以對位法編排的方法。這種被稱為固定旋律(cantus firmus)的方法是,將既有旋律以五度音程加以重複,再各將兩條旋律以八度音程重複而得到四條旋律。當「對位法」這個名詞開始流行的十四世紀,當時應用對位原理的作品少有以「音符對音符」形式寫就的。當時標準的對位法作品,是一種華麗的多重唱(organum),即將多個音符以對位手法組織成一種進行緩慢的固定旋律。
對位法在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中以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所作的《賦格的藝術》以及《音樂的奉獻》最為聞名。
時至今日,對位法原理仍然是調性音樂的基礎,也是作曲的必修課。
嚴格的對位法有五種創作手法。賦格曲是用模仿方法創作的最高級形式。
分類對位(又稱福克斯五類基本對位)是一種傳統的對位法教學形式,也是對位法創作的所謂「嚴格形式」。在傳統的對位法學習中,學生需要應對幾種複雜程度不同的「類型」,按照嚴格的對位法原則,由給出的固定旋律,譜出相應的對位聲部。在熟悉了對位創作的不同分類後,學生可以開始創作「自由」對位,也就是不甚嚴格的對位法。[2]分類對位法可以追溯到1532年,當時,Giovanni Maria Lanfranco在他的著作《Scintille di musica》(Brescia, 1533)中,記述了一種類似的教學法。在十六世紀,維也納學派的理論家焦塞福·扎利諾在他頗具影響力的著作《和聲構建法》(Le institutioni harmoniche)中,命名了分類對位法。1619年,洛多維科·薩科尼在他的《音樂實踐論》(Prattica di musica)中.首次以法則形式嚴格定義了分類對位法的創作原則。和後來的音樂理論家不同,Zacconi將一些其他的對位技巧(如轉位對位)列入了分類對位。
真正令分類對位法一詞為世人所熟知的理論家是約翰·約瑟夫·富克斯,他本人也因此而享有盛譽。在1725年出版的《邁向詩人之山》(Gradus ad Parnassum,一本作曲教科書)中,他着重介紹了經他歸納(卻也因此令法則更加教條死板)後的五種分類對位法。(see General notes, below)
分類對位法適用於除羅克里安以外的所有調式(伊奧利亞調式、多利亞調式, 弗里吉亞調式, 利底安調式, 米索利底安調式和愛奧利亞調式). 以下規則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對位創作。對於創作中的每個聲部而言,必須遵守如下規則:
對所有類型的對位,以下規則適用於不同聲部的組織:
以2個2分音符對1個全音符
採取混合節奏與 1個全音符相對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