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于1930年进行的社会调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尋烏調查,原稱尋鄔調查,是毛澤東在中國江西省尋鄔縣(今尋烏縣)進行的大規模社會調查,是毛澤東一生中進行的規模最大的調查。[1]:2351930年5月,毛澤東在尋鄔縣開展調查研究。1931年2月,毛澤東整理出《尋鄔調查》,全面介紹了尋鄔的歷史、農業、商業、手工業、土地關係、土地鬥爭等。《尋烏調查》被翻譯為英文,也有研究和紀念。
尋鄔縣位於福建、江西、廣東三省交界處。1930年5月,毛澤東率紅四軍一部進駐尋鄔縣城,決定開展調查研究。在時任中共尋鄔縣委書記古柏的協助下,召集尋鄔縣部分中下級蘇維埃幹部、手工業者、商店老闆等11人開調查會,從5月4日開始,持續十多天。1931年2月,毛澤東在寧都縣整理出《尋鄔調查》。[2][3]:42[4][5]八萬多字。[3]:42《尋鄔調查》一度遺失,1950年,《尋鄔調查》的一份手抄件被重新發現,毛澤東修改了其中第五章《尋鄔的土地鬥爭》。1982年被收入《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史丹福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湯若傑(Roger R. Thompson)翻譯的英文版《尋烏調查》。[6]
全文五章,八萬多字,分別為尋鄔的政治區劃、交通運輸、商業狀況,土地關係、土地革命情況。內容涉及「地理位置、歷史沿革、行政區劃、自然風貌、水陸交通、土特產品、商業往來、商品種類、貨物流向、稅收制度、人口成分、土地關係、階級狀況、剝削方式、土地鬥爭」等。[1]:235毛澤東認為:「尋烏這個縣,介在閩粵贛三省的交界,明了了這個縣的情況,三省交界各縣的情況大概相差不遠。」
曹樹基通過「江西尋烏與浙江松陽石倉的對比研究發現,在傳統時代,中國東南地區有着相似的地權結構與社會結構。」[6]溫銳、陳濤研究認為「從社會發展視角解讀《尋烏調查》及其相關史料,毛澤東認為很具有代表性的清末民初尋烏農村,呈現的則是豐富而多元的經濟社會關係:即生產經營中各階層的經濟博弈關係、日常生活中的社區互助關係、社會公共事業中的共享關係、守護鄉土的社區自衛關係,總體上則是血緣地緣與親情鄉情濃厚、階級分化不甚明顯的社區共同體關係」。[7]
尋烏革命歷史紀念館(尋烏調查舊址)位於尋烏縣城南馬蹄崗,1968年成立,同年11月對外開放。[8]2003年,當地修繕尋烏革命歷史紀念館,2003年11月增掛牌子「毛澤東尋烏調查紀念館」。[3]:432013年,該館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
2003年11月,「尋烏調查與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全國學術研討會」在尋烏召開。[3]:43研究成果匯編成書籍《尋烏調查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步》出版。[10]2015年6月27日,「紀念毛澤東尋烏調查85周年」理論研討會在尋烏召開。[11]2020年9月28日,「紀念毛澤東尋烏調查90周年」理論研討會在尋烏舉行。[1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