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五穀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宜蘭設廳納入清朝版圖後,嘉慶十七年(1812年),通判翟淦依照大清體制,奉建先農壇於宜蘭城南門外,坐北向南,即今中山路與舊城南路的交會口[1]。位在宜蘭市神農里,近舊宜蘭監獄[2]。
道光五年(1825年),陞倅呂志恆安設牌位,加以修葺。咸豐二年(1852年),先農壇因為不堪道光二十八、二十九年間風雨侵襲,全部倒塌,神像暫移供於宜蘭武廟內。咸豐八年(1858年),通判富謙認為近年來雨水不暢,田禾經常受損,是因舊壇址「砂水坐向不相朝」,所以改變方向坐東面西,並立重建先農壇碑,以資記念。護龍、門屋及圍牆為同治年間所作。[1]
日人曾強佔廟地為日本憲兵隊營區,直至1913年12月11日憲兵隊撤出。正殿於1920年曾由阿元師(陳榮元)及阿枝師重修屋頂及泥水部分。廟曾由日僧接管,安奉石觀音[a]。原先舖紅瓦的硬山式屋頂護龍,少數在這時期置換為水泥瓦,因而正脊出現日式鬼瓦以為收頭。[1]
戰後時期,僧侶歸還五穀廟,信徒清除佛堂設施,恢復其昔日廟觀,但護龍為他人佔用。1962年,正殿受損於歐珀颱風,於1964年依原貌重修。正殿除正面排樓面、兩側斗砌山牆及所有石珠為原物外,原有明間桁檁腐蝕處削鋸後,改用於左右次間,其餘構件不足處才購買新的檜木補足。廟貌僅存兩側護龍、門屋及圍牆為前清時期所建,其餘均曾整修或改建,如戲台、山門以及破壞正殿外觀的遮雨棚均為戰後改建或增築。[1]
1985年,內政部宣佈解除重建先農壇碑的古蹟列管[4]。後來,由於白蟻蛀蝕嚴重、廟宇活動空間不足,廟方規劃拆除廟宇重建,引起文保人士關切[5][6][7]。
2016年11月27日,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舉行文資審查會議,決議將五穀廟登錄為歷史建築。文化局會馬上啟動緊急加固,並向中央申請調查研究計劃。五穀廟管理委員會副主委尤贊輝獲知,表示反對登錄歷史建築,表示一定要重建。[5]。
經過廟方和文化局多次協調,終於達成共識。原本的舊廟以新台幣總經費為兩百三十四萬元拆解,每一個建築元件編號保存,再依照原先建築結構重組,改旋轉90度坐南朝北,重立於新廟右側龍邊。舊廟會規劃成神農文物館,讓廟方的農機具可以入館保存陳設,展現神農信仰和農業文化。[6]
2017年9月7日,啟動舊廟解體[7]。原址要蓋的新廟預計兩層樓高[6],需要一億元經費,工期三年[7]。第六屆主委林明昌計劃增建地下停車場,來增加廟方收入及以疏解週邊停車問題[8]。2022年1月7日,舉行舊廟修復工程開工典禮,耗資總經費二千一百萬元[9]。
清治時期,先農壇左方另有五穀神祠,凡是耕耤、迎春、常雩都在此祭拜。另因五穀神祠主祀神農大帝,自創設以來即有米商及醫藥商成立神明會,如由中藥商成立的振興會、藥商會,由米商成立的大有社、同豐會等。因日本人曾禁止廟內慶典活動,故此廟有廟外爐主承接制。[1]
五穀廟供奉有六名清朝官員的長生牌位,分別是臺灣府知府陳蒸、噶瑪蘭通判翟淦、仝卜年、董正官、王文棨、臺灣兵備道的熊一本。熊一本並未真正在宜蘭任職,但是推斷是某一舉措澤被噶瑪蘭,為此獲得供奉長生祿位。宜蘭史教授陳進傳表示這六位官吏長生祿位,過去應該是現在宜蘭市度小月餐廳附近在祭拜楊廷理的楊公祠內,可能由於宜蘭設學建立考棚等,楊公祠沒落無蹤,形成了現在楊廷理牌位在吳沙祠,其餘六官吏的祿位由五穀廟供奉。[10]
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廟方會以竹紙編製春牛一頭,置於廟埕供信徒摸耳、頭、尾等。至元宵夜,廟方將春牛遊街後,回至廟埕後由地方首長鞭打春牛三下,以示新年已過,表示牛須下田工作。之後燒春牛,其灰屑由信徒取回撒在田園或置於店舖,以求五穀豐收、市井滿銀。[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