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孔子世家或稱孔子家族、曲阜孔氏、闕里孔氏、真孔、內孔、內院孔,是孔子後裔的總稱,典出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孔孟後人自明朝初起,開始使用由中央政府頒佈的字取譜名,並區分家族內部輩份。明建文二年(1400年),惠帝賜孔氏八字行輩:「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以供取名。由於56代及57代衍聖公孔希學及孔訥先後於明洪武時襲封,所以「希」「言」亦用於行輩,排在「公」前。明朝崇禎元年(1628年),原行輩已經不夠用,經65代衍聖公孔胤植奏准續十字,取名行輩:「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而據《闕里志》載,此十字行輩亦連同十個表字輩:「起鍾振體京,顯法澤羽瑞」。而「弘」字為清高宗避諱改為「宏」;「胤」字避清世宗諱改為「衍」,又有改為「蔭」、「允」、「員」、「尹」,但較少見。清同治二年,75代衍聖公孔祥珂襲封時因原有行輩經已用盡,故奏准新立行輩為:「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洪憲稱帝,賜孔、孟、顏、曾四裔十字行輩:「鼎新開國運,克復振家聲」,但此不為四裔後代所承認。
民國八年(1919年),76代衍聖公孔令貽又曾擬二十行輩,但未及上呈而逝世。民國九年(1920年)十月由其遺孀陶夫人召集合族,議定先公所擬二十行輩,咨請北洋政府內政部核准公佈。新擬行輩為:「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郁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故孔子後裔自56代起至於105代行輩如下:「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郁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自此用於孔子家族的輩份排定的字數共計50個。不少孔孟後人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輩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譜非常繁蕪,這個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簡化,又經皇帝提倡,使得其他大家族譜系的也開始效仿這種方法。
《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會長、孔子第77代孫孔德墉曾對外介紹說,受國際儒學聯合會的委託,1998年孔子的後人在香港註冊了《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開始收集族人資料,進行《孔子世家譜》的第五次修訂;協會於世界各地建立了450多個續修機構,收到世界各地120多萬份孔子後裔的資料,當時收到的譜系中,孔子後裔繁衍到輩分最小是第83代「念」字輩。
由於孔氏譜系的完善,有時孔姓人也會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處。如若按孔氏家規規定,同姓同宗晚輩見到長輩一定要按輩份稱呼,往往出現年齡相仿者輩分相差數輩甚至十數輩的情形。另衍聖公府裏面不用孔姓人士為傭人,主要原因就是衍聖公身居嫡系,很可能比多數旁系同宗人輩份要低(衍聖公為一個大家族中嫡系長房的嫡長子,在大家族中,往往因子嗣眾多,同宗的族人輩分差距容易拉大,同宗的旁系族叔、族叔祖有可能跟嫡系的族侄、族侄孫同齡,甚至年紀比族侄、族侄孫小的情形,造就衍聖公年齡大卻比其他房族人輩分小的窘境。),導致主僕關係和輩分關係發生尷尬。一些孔姓貧窮人家可能會先改名姓再進府為僕。孟、曾、閔、冉(伯牛)、冉(仲弓)、端木、言、卜、顓孫、有等孔子弟子亦用孔姓行輩排序,唯開始時期和嚴格程度各有差異。顏氏、仲氏所用字派則不同。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