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子宮內膜炎(英語:Endometritis)是指發生於子宮內膜的炎症。子宮內膜炎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臨床以前者較為常見,後者較為少見。急性子宮內膜炎是在子宮內膜腺體上有微膿腫或嗜中性白血球呈現;慢性子宮內膜炎則是子宮內膜基質上出現大量淋巴球。子宮內膜炎的主要病因是感染。子宮內膜一般有較強的自然保護作用和抗發炎能力,但一旦遭受破壞,則容易發病且直接波及子宮肌肉層,並延伸至子宮旁組織。症狀包括有下腹疼痛、發燒、不規則陰道出血及分泌物。醫師通常採取廣譜抗生素進行治療[1]。
醫學術語子宮肌內膜炎(endomyometritis)有時是指一類特殊的子宮內膜和子宮肌肉層的炎症[2]。
急性子宮內膜炎常見於產褥期感染,包括分娩造成的陰道損傷、胎盤或胎膜殘留、流產、醫療器械感染等,使得病原體易侵入宮腔內,引起感染。子宮腔操作,如放置子宮內避孕器、子宮內診或診刮時器具消毒不嚴[3]。子宮黏膜息肉壞死或黏膜下肌瘤壞死,引起感染時也可發生子宮內膜炎。急性子宮內膜炎的致病菌主要為鏈球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少數為淋菌、厭氧菌。從組織學角度上,急性子宮內膜炎中可觀察到中性白細胞浸潤子宮內膜組織。病症包括有下腹痛、發燒、陰道帶膿液、月經過多。
急性子宮內膜炎可見內膜充血、水腫,重度炎症內膜的表面可有膿性滲出物,形成潰瘍,並可向下蔓延感染子宮肌肉層,在其中形成多發性小膿腫,在鏡檢下可見內膜中有大量散在的白血球,若急性子宮內膜炎未能及時處理,則可能發展成為子宮肌炎、輸卵管卵巢炎、盆腔腹膜炎及盆腔結締組織炎,甚至敗血症。在一些人群中,急性子宮內膜炎通常與生殖支原體有關[4]。
在常規病例中,可以通過數周的克林黴素、慶大黴素等靜脈抗生素治療或採半臥休息有利於炎症分泌物引流,並保持外陰清潔。治療時除主要應用抗生素外,尚須除去明顯的誘因,如取出子宮內避孕器,清除子宮腔內殘留的胎盤組織或胎膜、子宮內膜息肉等,有子宮黏膜下肌瘤或子宮內膜癌時則應根據情況做相應處理。如有發熱症狀可使用複方氨基比林或阿士匹靈[5]。
慢性子宮內膜炎可由急性子宮內膜炎轉變而來,也可由長期的輸卵管炎或嚴重的子宮頸炎擴散而成[6]。慢性子宮內膜炎的間質部常有大量漿細胞及淋巴細胞,大量漿細胞的存在是病理診斷慢性子宮內膜炎的依據之一。有時候可見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淋巴濾泡。在超過10%的病例中會出現非常規流血。最常見的細菌有沙眼衣原體、淋球菌、無乳鏈球菌、人型支原體、肺結核和其他病菌。其中大多數病菌會引起盆腔炎。根據潛在病因,慢性子宮內膜炎可能會惡化為癌症。和急性子宮內膜炎的治療相似,可以採用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7]。
子宮積膿是指一類子宮腔的濃汁積聚。病發原因通常包括感染及子宮頸堵塞。症狀通常包括(恥骨弓上的)下腹腹痛、顫抖、發燒和積濃。一旦診斷確立,將子宮頸擴張,膿液即可順利外流。如引流不夠,可在子宮頸管內放置橡皮管引流,以防止子宮頸管在短期內又發生阻塞,影響膿液的排出,還需要根據症狀及身體情況採取特定的抗生素進行治療[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