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娘娘腔,或稱娘砲、娘氣,粵語叫乸型,是一種對男性使用的歧視語,具有性別刻板印象意涵且含有歧視意味。用來形容一個男性更傾向女性的傳統特徵,無論在言談舉止(例如蘭花指、女性化用詞、聲調等等),穿衣打扮或者性別角色方面。[1]
![]() |
詞語概述
這是一個常用來形容一位生理男性的行為舉止、穿衣風格和外表像傳統生理女性的專用詞。雖然單純地形容一位男性是女性化不一定有指責的意思,但「娘娘腔」一詞最常在人們贊同男性應該符合傳統的男性特徵和行為的觀點中出現,因此是一種對於不合傳統男性形象的生理男性的歧視性用語。[2]
「娘炮」大概是「假小子」(具有男性特徵或興趣的女孩)的男性逆詞,但帶有更強烈的負面含義。2015年發表的研究表明,這些術語的污名化力量是不對稱的:娘炮幾乎總是貶義的,並傳達出更大的嚴重性,而假小子很少引起那麼多的關注,但也引起了符合社會期望的壓力。[3]
社會行動
2011年5月,台灣立法機構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修正草案,將「娘娘腔」、「娘炮」、「死gay」納入「性霸凌」範疇,被罵者可依法投訴,罵人者可遭開除學籍。[4]教師如未在24小時內通報性霸凌事件,除罰款15萬元新台幣外,還將被解聘。
2017年,中國婦女報發佈性別歧視類禁用詞,「娘炮」一詞包括在列。[5]
娛樂圈
2021年8月底,中國大陸媒體光明日報發文批評「娘炮形象」[6],隨後中國廣電總局在通知中要求廣播機構必須杜絶娘炮現象[4]。此舉俗稱「禁娘令」,受此影響,黃子韜、蔡徐坤等男藝人留起鬍子和秀肌肉,試圖改變以往的陰柔形象。[7]有觀點認為,中國官方媒體反對「娘炮形象」,本質上是反對資本裹挾下的單一審美。[8]也有觀點認為,在官方語言中出現這種歧視性的語言是一種不包容的做法,將助長針對少數群體的霸凌。[4]
在性別和LGBT研究中
在《The "Sissy Boy Syndrom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omosexuality》(1987年)一書中,性學家理查德·格林比較了兩組男孩:一組是傳統的男性;另一組,格林稱之為「女性化的男孩」,其他孩子稱之為「娘炮」,從事玩偶遊戲和其它典型的女孩的行為。[9]在他15年的縱向研究中,格林觀察了後來變成變性人或同性戀的男孩以及對照組的跨性別行為,並利用測試、問卷、訪談和隨訪,分析了諸如對運動的興趣、遊戲室玩具的偏好、玩偶遊戲幻想、身體行為("像女孩一樣"與粗暴的遊戲)、變裝和心理行為等特徵。[9]:21–29他還研究了父母關係[9]:353–369的影響和對非典型行為的反應。後來的跟蹤調查發現,3/4的女性化的男孩或「娘炮」的男孩成為了同性戀或雙性戀者,而對照組中只有一個成為了同性戀或雙性戀者。然而,對先天/後天問題的分析並無定論。[9]:385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