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西普·埃米爾耶維奇·曼德爾施塔姆(俄語:О́сип Эми́льевич Мандельшта́м羅馬化Osip Emilyevich Mandelshtam;1891年1月15日—1938年12月27日),俄國猶太裔詩人、評論家,阿克梅派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二十世紀俄羅斯最重要的詩人之一。他的詩一開始受象徵主義影響,後轉向新古典主義並具有強烈的悲劇色彩[1]

Quick Facts 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 Оcип Мандельштам, 出生 ...
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
Оcип Мандельштам
Thumb
曼德爾施塔姆,攝於1914年
出生1891年1月14日儒略曆1月2日]
 俄羅斯帝國波蘭會議王國華沙
逝世1938年12月27日(1938歲—12—27)(47歲)
 蘇聯濱海邊疆區海參崴弗拉迪佩爾蓬克特古拉格俄語Владперпункт
職業詩人、評論家
文學運動阿克梅派
Close
Thumb
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

生平

曼德爾施塔姆出生在俄羅斯帝國波蘭會議王國華沙的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他的父親從事皮貨生意,所以能被分配柵欄區一個殖民圍欄的名額。奧西普出生不久,他們全家都搬到聖彼得堡。在著名的特尼切夫斯基學校學習,這個學校的校友還包括納博科夫等蘇聯名人。他的第一首詩在1907年發表於校刊上。

在1908年4月,曼德爾施塔姆決定去巴黎大學學習文學哲學,但第二年他轉投了德國的海德堡大學。1911年,他決定進入聖彼得堡大學繼續學業。由於這所學校拒收猶太人,於是在這一年,他改宗衛理公會(但他沒實際活動),同年得以入學[2],不過他並未正式完成學位[3]

曼德爾施塔姆的詩歌,在1905年俄國革命之後,尖銳地表達民粹主義的觀點,已帶了象徵主義的特點。1911年他從海德堡大學回來後,組織另外幾個俄國詩人組建了詩人公會,領袖人物是尼古拉斯·斯捷潘諾維奇·古米廖夫和謝爾蓋·戈羅迪茨基。這個公會的核心就叫做阿克梅派。1913年,曼德爾施塔姆為這個新運動起草了宣言:《阿克梅之晨》(出版於1919年)[4]。同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選《石頭》。

在當時抽象的象徵主義盛行的詩壇上,曼德爾施塔姆的詩歌根植於直覺和人道主義視角,直接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5]

戀愛與家庭

曼德爾施塔姆戀上了安娜·阿赫瑪托娃。據稱他與女詩人安娜·阿赫瑪托娃有過風流往事,後者終其一生都在強調她與曼德爾施塔姆的關係是深切的友情,而非愛情[6]。1910年代,曼德爾施塔姆曾與格魯吉亞公主,聖彼得堡的社交名媛薩洛梅亞·安德羅尼科娃秘密地戀愛。1916年,曼德爾斯塔姆還寫了一首詩《索洛明卡》獻給她[7]

1922年,曼德爾施塔姆在基輔娜傑日達·哈津結婚,她在那裏和家人住在一起[8]。他繼續被其他婦女所吸引,有時還很嚴重。這段婚姻時常受到曼德爾施塔姆的多情的威脅,比如1924至1925年和奧爾加·瓦克塞爾,1933~1934年與 瑪麗婭·彼得羅維奇。

在曼德爾施塔姆多年的監禁期間,1934–38年,納傑日達陪同他一起流亡。鑑於奧西普詩歌的所有副本都有被毀的真正危險,她努力記住他的全部作品,並隱藏和保存選定的紙質手稿,同時做到避免自己也被捕[9]。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隨着政治氣候的解凍,她主要負責安排曼德爾施塔姆詩歌秘密再次出版[10]

詩人生涯、政治迫害和死亡

Thumb
萊頓詩牆

1922年,曼德爾施塔姆夫婦遷居莫斯科。這時,他的第二本詩選,《特里斯提亞》,在柏林出版。之後的幾年裏他幾乎完全丟下詩歌創作,專注於散文、文學評論和回憶錄等等。《時間的噪音》、《費奧多西亞》—都寫於1925年,和散文《埃及郵票》(1928年)。另外他6年裏翻譯了19本書,作為他的日常工作。後來他開始在報社供職。

Thumb
白銀時代詩人曼德爾施塔姆、楚科夫斯基、利夫希茨(Benedikt Livshits)及安年科夫(尤里·安年科夫),卡爾‧布拉(Karl Bulla)攝於1914年

曼德爾施塔姆的反潮流,拒絕歸化的傾向,沒能隱藏得很深。在1933年秋,他寫了著名的《斯大林諷刺詩》,在莫斯科的一個小型私人聚會上朗讀。這首詩鋒利地抨擊了「克里姆林宮裏的山野村夫」。這首詩有可能是受曼德爾施塔姆當年在克里米亞度假時目睹由集體化導致的大饑荒的影響。6個月後,1934年,曼德爾施塔姆被捕。但是,在審問他的詩後,沒有立即被判處死刑或去古拉格,而是流放到烏拉爾地區北部的切爾登,他的妻子一直陪同他前去。在他試圖自殺之後,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布哈林出面調解,減刑為驅逐出大城市[11]。曼德爾斯坦和他的妻子只能選擇新的居住地點:沃羅涅日

Thumb
第二次逮捕後的內務人民委員部照片,1938年

這被證明是一次暫時的緩刑。在接下來的幾年裏,曼德爾施塔姆寫了一本被稱為沃羅涅日筆記本的詩集,其中包括組詩《無名士兵的詩》。他還寫了幾首詩,似乎美化斯大林(包括"斯大林頌歌")。然而,在1937年大清洗運動開始後,俄國文壇開始對曼德爾施塔姆進行批判,先是在當地,不久之後,從莫斯科開始,指控他懷有反蘇的觀點。

第二次逮捕和死亡

第二年年初,曼德爾施塔姆夫婦收到一張去離莫斯科不遠的郊區度假的政府憑證;他們在1938年5月抵達,曼德爾施塔姆於5月5日被捕(1938年10月12日文件,曼德爾施塔姆簽名),並被以從事反革命活動的罪名起訴。4個月後,1938年8月2日[12],他被判以5年勞改。他來到遠東地區海參崴附近的第二溪中轉營,設法告訴了他的妻子,讓她送來一些暖和的衣服,但他沒能收到。官方稱他的死因為「未知疾病」。他因寒冷和飢餓而死。後來,瓦爾拉姆·薩拉莫夫地短篇小說《雪莉白蘭地》中描寫了他的死。

曼德爾施塔姆自己的預言得以實現:「只有在俄羅斯,詩歌才受到尊重,它才會讓人喪命。在其他地方,詩歌是謀殺的動機嗎?」娜傑日達·曼德爾施塔姆的回憶錄《Hope against Hope》 (1970年)[9]和 《Hope Abandoned》[10] 中記載了她的生活以及與丈夫在一起的時光。她還設法保存了曼德爾施塔姆未發表的作品的很大一部分[11]

恢復名譽

  • 1956年,在赫魯曉夫解凍期間,曼德爾施塔姆獲得平反,撤銷1938年對他的指控。
  • 加拿大廣播公司於1972年2月1日播出了《對抗希望的希望》(Hope Against Hope),這是一部關於曼德爾施塔姆詩歌的廣播劇,根據納傑日達·曼德爾施塔姆的同名書籍改編。劇本由加拿大學者和評論家喬治·沃利編寫,廣播由作曲家約翰·里維斯製作。
  • 1977年,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切爾尼赫發現的微型行星,以曼德爾施塔姆的名字命名為「3461曼德爾施塔姆」[13]
  • 1987年10月28日,在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執政期間,又撤銷1934年對曼德爾施塔姆的指控,至此得到徹底平反[14]

參考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