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威辛集中營
纳粹德国时期建立最主要的集中营和灭绝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纳粹德国时期建立最主要的集中营和灭绝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奧斯威辛集中暨滅絕營,或稱奧施維茨-比克瑙集中暨滅絕營(德語:Konzentrationslager Auschwitz-Birkenau,波蘭語:Obóz Koncentracyjny Auschwitz-Birkenau),是納粹德國時期建立最主要的集中營和滅絕營,位於波蘭南部、全國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的小鎮奧斯威辛。[註 1]
奧斯威辛集中暨滅絕營 | |
---|---|
集中營兼滅絕營(1940-1945) | |
座標 | 50°02′09″N 19°10′42″E |
別名 | 比克瑙 |
知名於 | 納粹大屠殺 |
位置 | 納粹德國奧許維茲 (今 波蘭奧斯威辛) |
建設者 | 納粹德國 |
使用者 | 納粹黨衛隊 |
原用途 | 軍營 |
運行時間 | 1940年5月–1945年1月 |
毒氣室數 | 4 |
囚犯類型 | 猶太人 波蘭人 羅姆人 蘇軍戰俘 以及其他種類囚犯 |
囚犯數 | 130萬人(估計) |
死亡 | 110萬人(估計) |
解放者 | 1945年1月27日由蘇聯紅軍解放 |
著名囚犯 | 維克多·弗蘭克 安妮·法蘭克 普里莫·萊維 威托德·皮雷茨基 魯道夫·弗爾巴 埃利·維瑟爾 馬希連·國柏 |
有關書籍 | 《如果這是一個人》 《夜》 《安妮日記》 《活出意義來》 |
網站 | www |
官方名稱 | 前納粹德國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1940-1945年) |
類型 | 文化遺產 |
標準 | vi |
評定時間 | 1979(第三屆會議) |
參考編碼 | 31 |
地區 | 歐洲和北美地區 |
奧斯維辛集中營於1940年4月27日,由納粹德國親衛隊領導人希姆萊下令建造。1942年1月20日舉行的萬湖會議通過「最終解決方案」,透過滅絕營實行有系統的猶太人大屠殺行動,估計約有110萬人在奧斯維辛被殺。
奧斯維辛共有3個主要營區,分別是奧斯威辛(一號營區)、比克瑙(二號營區)、莫諾維茨(三號營區)和39個小型的營地或工廠,最主要的目的是進行殺害猶太人或是對其收容者進行極為嚴苛的工作、集體處決或是進行不人道的人體實驗。
奧斯維辛在1945年1月27日被蘇聯紅軍攻佔。1947年,波蘭國會立法將此改為紀念納粹大屠殺的博物館,即奧施維茨-比克瑙國家博物館,以做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統治期間,犯下惡名昭彰罪行的歷史見證。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奧斯維辛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註 2]。
奧斯威辛主要有三大區域:
從納粹德國統治下囚犯最早被用卡車運往集中營,1944年5月以後,建立了鐵路直接抵達集中營。由集中營的醫生對其收容人以種族、宗教、同性戀者等類別,再以及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作為初步的篩選。(例如:一名健康的男性成人是否具有專業技能或是有可能成為人體實驗的對象去區分)。大部分的猶太人、婦人、兒童、老人或是被判斷為沒有價值的人,則會直接送往刑場或是毒氣室殺害。
經過初步篩選之後,收容人立即被剃去頭髮、消毒、拍照建立檔案,並在收容人身上刺上編號藉以確認收容數量(此一編號達40萬之鉅)。而收容人的個人行李財物皆被沒收,成為納粹德國的戰爭資源。經過篩選之後,收容人身上唯一財物則是他們身上的囚服。最後依人種及性別被分送到不同的收容樓房,囚服有分「政治犯」,「普通罪犯」、「外來移民」、「同性戀」和「猶太人」的標記,以區分收容人之身分。
收容期間,每日勞動工作內容、飲食以及對待會按不同等級區分。德國工人第一,其次是西歐工人(比利時、法國、荷蘭),然後是與德國有依賴關係或結盟的歐洲東南部工人(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希臘、克羅地亞),較低等級的是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蘇聯、意大利(1943年意大利投降後)工人,猶太人則在最低位置。此一情況可在在睡床格的分配更明顯地看到。
主要的勞動可分為四種類型。
由於集中營內只有做人體實驗的「醫院」,所以收容人大多不是因病而死,就是要被送往毒氣室以致命的毒氣殺死。
2009年12月18日清晨,位於集中營遺址入口長5公尺,重41公斤的著名標誌-「勞動帶來自由」被竊[5]。這起盜竊事件引起了大屠殺受害人和一些國家的不滿。兩天後,警方在波蘭北部的1名參加盜竊的嫌犯家中找到失物,這個標誌被切割成3份。警方表示有5名涉案嫌犯,相信他們都是受人指使犯案的慣犯,而非新納粹份子[6]。標誌被重新焊接回原處,並且加強了集中營遺址周邊的保全。瑞典的新納粹份子Anders Hogstrom因策劃盜竊被引渡到波蘭受審,被判刑兩年8個月。[7][8][9][10]2010年3月,波蘭法院裁定3名盜竊者有罪,分別被判監禁18~30個月[11]。
1945年1月27日蘇聯紅軍解放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時候,只找到7650名倖存者,其中有130名兒童。
冷戰時期蘇聯曾經較長期估計和宣稱,奧斯威辛集中營死亡人數達四百萬之多,很久後才經過核實為一百多萬。
21世紀初開始西方國家有一種宣傳認知是美國解放了奧斯威辛,其實1945年1月27日是蘇聯軍隊解放了該地並有大量歷史照片。2020年1月解放紀念日上德國明鏡周刊也勘誤發表錯誤推特是美國解放該地,之後被德國民眾指出錯誤,後編輯部表示「發生了一個特別尷尬的錯誤,為此我們只能道歉。」該週刊的代表說,他們接受寫給他們的批評當作是「公正的懲罰」。[14]但同日美國駐丹麥大使館也發文稱紀念當年美軍解放奧斯維辛,也被網民指出錯誤,雖未刪除推文,但第二天在原推文下面回復並且置頂了不是美國士兵而是蘇聯士兵解放奧斯維辛的更正聲明,並且還發佈了新的更正聲明推文。[15]
俄羅斯媒體則認為奧斯威辛歷史的相關改寫是一項系統化謀略,[16]意圖抹去蘇聯軍的二戰貢獻,其中主要推手是雅詩蘭黛集團的第二代公子羅納德,其也是紐約「世界猶太人大會」創辦者[17],與親俄的「歐洲猶太人大會」創立者坎特長期對立爭奪輿論話語權。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