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津市第二十中學是首批市級重點中學,建校於1952年,1953年成為天津市市級重點中學。1955年,二十中學遷入湖北路59號。2007年二十中學示範校建設竣工[1]。前身由天津私立浙江中學和津華女子中學合併而成。高中部設立於和平區湖北路59號,初中部設立於和平區泰安道13號。湖北路校區主樓為天津英租界時期英國文法學校的主樓,校園內種有法國梧桐、金銀花、海棠,枝繁葉茂綠蔭環抱。
」立德立功,明達明辨「 「勤奮進取,知書達禮」
二十中學現有教職工210名,其中43%的教師具有高級專技人員職稱。二十中學曾先後培養出10名天津市特級教師,3位和平區首席教師。此外還有區級名教師11人,市、區級學科帶頭人20人,多人被評為國家、市級勞動模範、優秀教師、市級優秀園丁、優秀班主任、青年師德標兵。[2]
語商教育
姓名 | 就任 | 離任 | 備註 | |
1 | 張亞麗 | 1952年4月 | 1953年2月 | |
2 | 沈慧儒 | 1953年2月 | 1957年10月 | 1954年力促二十中學 搬入原英國文法學校校址 |
3 | 魏偕元 | 1957年10月 | 1968年5月 | |
4 | 李文起 | 1968年1月 | 1969年11月 | 革委會主任 |
5 | 王玉桓 | 1968年5月 | 1972年4月 | 革委會主任 |
6 | 姜籍甫 | 1972年4月 | 1975年9月 | 革委會主任 |
7 | 張茂春 | 1975年9月 | 1977年7月 | 革委會主任 |
8 | 魏偕元 | 1978年5月 | 1980年9月 | 1980年調至天津教育學院任院長 |
9 | 賈淑嫻 | 1983年8月 | 1994年10月 | |
10 | 趙淑珍 | 1994年10月 | 2004年4月 | |
11 | 王曉馳 | 2004年4月 | 2010年12月 | 2010年12月 任校黨委書記 |
12 | 張永泉 | 2010年12月 | 2015年12月 | |
13 | 王傑 | 2015年12月 | 現任 |
1950年,9月9日,天津市教育局任命私立浙江中學原正副主任委員張亞麗、高治中代理正副校長職務。
1951年,8月,私立浙江中學和津華女子中學兩校合併,名浙江中學。
1952年,4月,浙江中學由天津市教育局接收,按全市公立學校教目順序排列,定出校名天津市第二十中學至今,由原浙江中學校長張亞麗任校長。初成立時,學校「地跨二區、校分四舍」,即總校在赤峰道與河北路交口,一分校在總校後身,二分校在河北路上,音樂教室在一分校對面。
1953年,2月,張亞麗調離,至河北大學任副教授。天津市教育局派沈慧儒出任校長。
1953年,確立為市級重點中學,並承擔教學改革和學制改革試驗的任務。
1954年,天津市政府批准將市民政局辦公用房(今和平區湖北路59號原英國文法學校)歸屬天津市第二十中學。
1955年,學校由赤峰道校區搬入湖北路校區。
1955年,天津市政府將第二十一業餘中學安排到天津市第二十中學,利用教室晚上上課。
1957年,10月,因中國共產黨發起反右運動,校長沈慧儒被劃為「右派」,停止一切職務,留在資料室工作。
1958年,沈慧儒被撤銷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資格。
1958年,9月,天津市第二十中學與新華區中心小學(現重慶道小學)、新華區第一幼兒園(現和平區第一幼兒園)合併,並更名為天津市第二十中學附屬小學,天津市第二十中學附屬幼兒部。
1959年,沈慧儒被取消右派身份,即「摘帽右派」,教初中歷史課。
1960年,1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於確實表現改好了的右派分子的處理問題的決定》,沈慧儒成為中國第一批正式宣佈摘掉「右派」帽子名單中的一員。[7]
1960年,3月,開始「九年一貫制」的學制改革試驗。中學學制六年改為四年,教材採取「刪繁就簡」,並將初一的部分內容下放到小學。小學學制六年改為五年。幼兒園實驗大班兒童學習語數的初小的內容,故亦稱為「中、小、幼一條龍」試驗。
1961年,組織教員至北京參加學制改革試驗展覽。決定採用景山學校的「十年制」教材,調整學制,改為「十年一貫制」。
1963年,撤銷了「一條龍」管理體制,幼兒部與中學部小學部分離。
1964年,4月,教育部發行中學提高程度統編教材,決定採用該教材,故調整學制,改為「九二制」即「十一年一貫制」。由於學制的不斷調整,學校組織機構也的相應的變化。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發,學校開始停課。原校長沈慧儒慘遭迫害毒打,於9月17日自殺去世。
1968年,軍宣隊、工宣隊先後進駐學校,成立二十中學革命委員會。8月,學制改革試驗停止,中學部與小學部分離。
1969年,11月,恢復黨支部。
1972年春,為貫徹馬克思關於「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和落實毛澤東的「五·七指示」,學校黨支部、革委會、工宣隊、軍宣隊聯席會議決定:「自力更生,白手起家,艱苦奮鬥」。學校領導與教師帶領70屆100多名學生在西郊區大、小南河南窪的100畝撂荒鹽鹼地上與永紅公社、大小南河生產隊合作進行改造監鹼地和校辦農場基建工作。三年內,建造牲口棚、鍘草室、飼養員室、大車棚共6間;100平方米豬圈一個; 學生宿舍4個,辦公室4間兼住幹部老師;教室兩間;閱覽室一間;200平方米200人禮堂一座,100平方米食堂(兼燒水鍋爐房)一座;抽水泵房;井房一間。完成農場房屋建築面積近800平方米,佔地約20畝。挖溝洗鹼,平整土地,改造鹽鹼地80畝(大田65畝,園田5畝,稻田10畝),打穀場1畝。
1975年,進行半天勞動生產、半天上課的教學改革。例如有,
語文:以語文教學寫為龍頭,帶動聽、說、讀教學與農村調查相結合的大語文改革;
生物:植物生長條件與農作物(玉米)種植實踐、理論相結合的改革;
化學:酸、鹼、鹽教學與鹽鹼地改造相結合的改革。
每年學生由教師帶領分期分批來這裏參加勞動、接受教育、完成課程。校辦農場實現自給自足,每年,為學校教職工提供40斤稻米,為學校食堂提供肉、菜。
1978年,3月,天津市教育局重新確立二十中學為市級重點中學。5月,軍宣隊、工宣隊相繼撤離學校。學校革委會撤銷,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
1979年,9月11日,沈慧儒追悼會在天津烈士陵園舉行。中共天津市委、市革委、市政協、市委統戰部、市委組織部、市教育局、民進市委、市各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等送了花圈。沈慧儒的「右派」身份得以平反。
1982年,學校實驗大樓峻工,內設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語音室、計算機房。(現為學校食堂)
1983年,原英國文法學校校長伍德(John Emmett Woodall)率五十多人的校友團來校尋記憶之根,並向學校贈送其早年穿過的校袍。自此,校探訪人數漸多,溝通渠道逐漸通暢。
1985年,校辦農場變賣。今農場農舍已被拆除,改建為小南河漁業公司辦公室接待室,農田改作魚塘。
1991年,主樓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的維修。
1995年,創立公辦民助雙菱中學,時為初中校。1998年改為完中校。2007年轉制為私立校。校址原在湖南路3號(原電子職校),後曾遷往泰安道13號(原59中),今在湖北路2號(原21中)。
1996年,建立了全校閉路電視系統、對講系統、編輯系統以及校長視聽系統,改建了教師辦公專用機房。
1999年,天津市教育局將原電子職校(南海路3號)校舍調歸天津市第二十中學。該校區校舍進行全面裝修,建成多媒體網絡教室,操場南蓋起兩層實驗樓。
2006年,7月12日,示範校建設工程開始打樁。英國文法學校主樓徹底大修。
2007年,5月,操場西教室、傳達室拆除。辦公部門臨時遷往南海路校區。
2007年,8月,示範校建設竣工,建築面積25955平方米,整體建築風格與老校舍一致。已拆除的潘復樓移址重建,作為天津市第二十中學辦公行政樓。南海路校區歸還教育局。
2008年,春季學期,學校職員陸續搬入新辦公樓,潘復樓正式啟用。
2009年,3月,西後院建設為人造草藤球運動場。
天津市第二十中學有校舍2處、主要建築有教學樓4座、多功能辦公樓2憧:
湖北路校區:佔地面積25955平方米,建築面積共25,955平方米:
|
|
|
|
|
建設路校區:佔地面積6,578平方米,建築面積7,797平方米:
天津市第二十中學附屬小學,其校史最早可追溯至中華民國時期國民中心小學,1949年以來,先後更名為五區中心小學、新華區中心小學、二十中附小(二十中學小學部)、重慶道小學。2002年8月與南京路小學合併,恢復校名天津市第二十中學附屬小學。目前校區在原南京路小學校址。現有21個教學班,學生640人。學校佔地面積2448平方米,建築面積3461平方米。(此小學除借用名稱外,其他與天津市第二十中學無關)[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