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戰鬥機(Night fighter )是戰鬥機過去存在的一種分類,指專門在夜間進行戰鬥任務的機種。在二戰後的一段時間內也被稱為全天候戰鬥機(all-weather fighter )或是 全天候攔截機(all-weather interceptor)
概要
夜間戰鬥任務與日間戰鬥任務有極大的不同,尤其在早期雷達不成熟時夜間轟炸擁有相當好的隱蔽性,普通的戰鬥機相對不利於搜索敵人,因此夜間戰鬥機須特別強化夜間偵搜能力。因夜幕對戰鬥機也是掩護,因此機動力被放在次要地位,為搭載搜索設備和更強的火力,設計較日間戰鬥機龐大笨重,犧牲了性能優勢。專職的夜間戰鬥機通常由大型戰鬥機或輕轟炸機改裝,不會執行日間戰鬥任務,面對日間戰鬥機,其搭載的沉重搜索設備毫無作用反而成為動力負擔,增強的定向火力也無法發揮,生存概率很不樂觀。
夜間戰鬥機典型的共有設計就是特別搭載探照燈、照明彈與空載雷達系統,但早期這些設備體積龐大重量笨重,且需要多人操控。因此一般多設計成至少能承載兩人,接近雙發動機的重型戰鬥機或中型轟炸機等中大型機種,單發動機戰鬥機較為罕見效率也較有限。
由於機體設計多較日間戰鬥機龐大笨重,夜間戰鬥機與重型戰鬥機一樣不求纏鬥能力,較為強調續航力與偵搜能力。火力上多數夜間戰鬥機設計的比單發動機戰鬥機強大,部分能額外攜帶輔助攻擊用的炸彈與火箭彈。
雖然夜間戰鬥機配有探照燈,但為避免暴露自身位置,儘量與地面防空部隊通過無線電配合,利用地面大型探照燈,或發射機載照明彈。本身的優勢也是夜間不易被肉眼搜索,因此為了強化隱蔽性其機身多半採用深色塗裝(尤其是底部),以降低在黑夜中被發現的概率。
除了肉眼、探照燈、照明彈與雷達,搭載聲音搜索裝備也是部分夜間戰鬥機的初始設計之一,英國曾嘗試利用「定向聽音器」來搜索夜間來犯的敵機,可這種適合陸軍的設備在飛行中因氣流噪音干擾毫無用處,對目標的數量、方位和高度的判斷上無法提供任何可以用於攔截的資料。
雷達成熟前,夜間戰鬥機的飛行員儘量依靠機載照明彈和地面探照燈協助肉眼搜索敵機,至空載雷達被廣泛使用之後幾乎成了夜間戰鬥機不可或缺設備。但早期的雷達無旋轉天線和顯示屏幕,其固定天線需要飛行員擺動機身掃描空域;同時雷達操作員像陸軍使用「定向聽音器」和海軍使用「聲納」一樣,通過耳機音頻聲的強弱判定目標;另外需要兼職的通訊員及射手與地面防空部隊聯絡及最終目視目標開火(各國夜間戰鬥機機組均有報告因開火時的火光導致暫時失盲失去目標,因此有要求射擊前全體機組閉眼,類似於拿破崙時代燧發槍的操作);使用上相當複雜,判讀目標資訊全靠人工,只有一名飛行員要同時進行多項工作非常困難,雷達操作員是提高夜間戰鬥機效率相當重要的一項職務。
夜間戰鬥機可以分成幾類:
- 非專門夜間戰鬥機
- 直接使用日間戰鬥機執行夜間戰鬥任務。一類的設計不會增添開發成本且亦可執行日間戰鬥任務但效果最差,不但不易偵搜敵人同時在夜間起飛與降落的過程容易發生意外。
- 改裝夜間戰鬥機
夜間戰鬥機最早出現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部署夜間戰鬥機的國家之一是英國,用以攔截在夜間轟炸英國城市的德國飛船。
第二次世界大戰夜間戰鬥機的發展與應用達到高峰,包括德國、英國、美國、日本都有開發專門的夜間戰鬥機與部隊從事作戰。
二戰結束之後,夜間戰鬥任務的需求仍不減,但隨着雷達系統電子小型化成為所有戰鬥機的共有設備之後,戰鬥機的出勤不再受限於晝夜的影響,加上地面雷達偵蒐技術成熟,傳統的夜間戰鬥機隱蔽優勢已降低。至今已經戰鬥機都已經可以全天候出勤而不需劃分日夜間使用,不過新出現的電子作戰飛機與隱形戰機在設計與功能應用上與夜間戰鬥機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代表機型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