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俄語:Закавказская 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3])是1918年4月22日至5月28日[注 1]短暫存在的高加索主權國家,包含今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格魯吉亞絕大部分領土和俄羅斯、土耳其少量國土。聯邦宣告成立僅一個月格魯吉亞就宣佈獨立亞美尼亞阿塞拜疆隨後跟進。

快速預覽 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Закавказская 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首都 ...
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
Закавказская 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1918年
1918年英國陸軍繪製的高加索地圖,中間突出部分是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的繼承國,主張領土與現今基本一致[1]
1918年英國陸軍繪製的高加索地圖,中間突出部分是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的繼承國,主張領土與現今基本一致[1]
首都梯弗里斯
常用語言亞美尼亞語
阿塞拜疆語
格魯吉亞語
俄語
政府聯邦共和國
• 總統
尼古拉·齊赫澤
• 總理
阿卡基·欽克利
歷史時期俄國革命
• 宣告成立
1918年4月22日
• 格魯吉亞宣佈獨立
1918年5月26日
• 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宣佈獨立
1918年5月28日
貨幣外高加索盧布[2]
前身
繼承
外高加索委員部
格魯吉亞民主共和國
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國
亞美尼亞共和國
關閉

共和國所在地原屬俄羅斯帝國,帝國隨1917年二月革命瓦解,臨時政府掌權。高加索情況類似,由外高加索特別委員會控制。布爾什維克十月革命掌權,外高加索委員部取代外高加索特別委員會。第一次世界大戰如火如荼,外高加索委員部1918年3月與侵略高加索鄂圖曼帝國和談,但鄂圖曼帝國不承認委員部權威,談判很快不歡而散。俄國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退出戰爭,向鄂圖曼帝國割讓部分外高加索,但鄂圖曼帝國繼續入侵以期控制高加索全境。面對迫在眉睫的威脅,委員部1918年4月22日解散,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宣告成立。鄂圖曼帝國馬上承認新共和國,外高加索組建議會直接和帝國談判。

亞美尼亞人阿塞拜疆族[注 2]格魯吉亞人三大民族目標不一,危及國家穩定和統一。1918年5月和談再度破裂、鄂圖曼帝國磨刀霍霍之際,格魯吉亞議員宣佈聯邦共和國無以為繼,格魯吉亞民主共和國5月26日宣佈獨立。兩天後亞美尼亞共和國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國獨立,聯邦共和國土崩瓦解。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僅存在一個多月,研究高加索地區國家與民族的歷史學家基本不將其視為國家,只看作三大繼承國走向獨立的第一階段。

Remove ads

歷史

背景

俄羅斯帝國19世紀上半葉吞併南高加索大部分地區[8],為直接統治早在1801年就設立高加索總督區,此後幾十年地方自治削弱,中央統治穩固,總督區權力在1845年顯著提升[9]。格魯吉亞人為卡爾特利-卡赫蒂王國選定的首都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變成總督區所在地,是南高加索事實上的首府[10]。南高加索絕大部分地區是農村,除梯弗里斯外只有巴庫[注 3]一個大城市[11],該市直到19世紀末高加索開始出口石油才逐漸成長為主要經濟樞紐[12]。南高加索的民族組成多種多樣,亞美尼亞人、阿塞拜疆族、格魯吉亞人三足鼎立,俄羅斯人也在帝國吞併當地後站穩腳跟[13]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爆發,俄羅斯與鄂圖曼帝國交手的高加索是主要戰區[14]。俄國人連連得勝並深入鄂圖曼帝國領土,但擔心高加索占絕對多數的穆斯林會繼續效忠伊斯蘭教精神領袖哈里發蘇丹穆罕默德五世襲擾俄軍[15]。俄羅斯與鄂圖曼都想利用邊境地區生活的亞美尼亞人,想方設法煽動起義[16]。鄂圖曼政府戰敗後對亞美尼亞人反戈相向,1915年發動亞美尼亞種族滅絕,殺害約百萬亞美尼亞人[17][18]

俄羅斯帝國隨1917年二月革命土崩瓦解,俄國臨時政府掌權。高加索總督尼古拉大公起初表示支持新政府,但仍隨帝國權力削弱被迫辭職。[19]1917年3月22日(舊曆3月9日[注 4]),臨時政府新設外高加索特別委員會[注 5],其中包括高加索地區國家杜馬代表和其他地方領袖,旨在採用「集體總督制」領導,地方各民族都有代表[21][22]。當地還像彼得格勒[注 6]一樣建立雙重政權體制,外高加索特別委員會與蘇維埃競爭[注 7][24]。彼得格勒政府對特別委員會態度冷淡,後者難以同蘇維埃、特別是梯弗里斯蘇維埃抗衡[25]

Remove ads

外高加索委員部

1917年11月7日(舊曆10月25日),布爾什維克十月革命在彼得格勒上台,消息次日傳到高加索。梯弗里斯蘇維埃開會後宣佈反對布爾什維克,三天後格魯吉亞孟什維克諾伊·佐達尼亞率先倡導地方政府自治,宣稱布爾什維克非法奪權,高加索不應遵循他們的指示,應該靜待秩序恢復。[26]11月28日(舊曆11月15日),梯弗里斯蘇維埃、外高加索特別委員會與其他團體各派代表磋商決定撤銷外高加索特別委員會,新設與布爾什維克沒有從屬關係的外高加索委員部。委員部由外高加索四大民族(亞美尼亞人、阿塞拜疆族、格魯吉亞人、俄羅斯人)代表組成,取代特別委員會的南高加索政府地位,計劃行使職權直至1918年1月俄國立憲會議召開。格魯吉亞人葉甫蓋尼·蓋蓋奇科里任委員長兼對外事務委員,[27]其他要職由四大民族瓜分[28]。建立新政府本意在於臨時過渡,委員部的治理力度不強,非常依賴幾乎同時成立、基本按民族立場涇渭分明的民族委員會。委員部缺乏軍事支持,基本上通過法律也無權執行。[29]

俄羅斯和鄂圖曼軍隊表面上仍在交戰,雙方1917年12月18日(舊曆12月5日)簽署《埃爾津詹停戰協定》臨時停火[30]。1918年1月16日(舊曆1月3日),鄂圖曼外交官邀請委員部到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參加和談,布爾什維克也在和同盟國談判結束戰爭。外高加索委員部無意獨立於俄羅斯行事,沒有答覆邀請,也沒參加和談。[31]兩天後,俄國立憲會議在1月18日(舊曆1月5日)首度會晤,布爾什維克隨即解散大會,穩固對俄羅斯的統治權[32]。此舉導致委員會不可能認真考慮與布爾什維克合作,轉為組建更正式的政府[33]。停火維持到1月30日(舊曆1月17日),鄂圖曼帝國再度揮軍攻入高加索,宣稱此舉旨在報復亞美尼亞民兵對被占鄂圖曼領土穆斯林人口的零星襲擊[34]。俄軍基本撤離前線,委員部無力抵禦鄂圖曼帝國的全面推進,於是在2月23日同意和談[30]

Remove ads

議會

Thumb
議會主席尼古拉·齊赫澤

設立外高加索立法機構的構想源自1917年11月,但沒有馬上落實[35]。一月立憲會議解散後,委員部領導人深知與俄羅斯的關係斷絕,他們不想聽從布爾什維克指揮,同意自組議會建立合法政府,以更合適的身份與鄂圖曼帝國談判。2月23日,委員部在梯弗里斯創建議會。[36]

議會代表直接採用立憲會議選舉結果,不再另辦選舉,入選門檻降至立憲會議代表三分之一,這樣入選人數更多,小黨派也有席位[注 8][37]。格魯吉亞孟什維克尼古拉·齊赫澤推為主席[38],議會共有十個政黨。代表三大民族的三大政黨代表最多:格魯吉亞孟什維克與阿塞拜疆穆薩瓦特黨各30人,亞美尼亞革命聯盟27人。[37]布爾什維克抵制議會,聲稱俄羅斯包括外高加索,人民委員會是唯一的合法政府[注 9][36]

議會權威從一開始就面臨挑戰,民族和政治成分複雜、權威地位不明導致內外衝突不斷[39]。 議會非常依賴三大民族團體組成的民族委員會,只能在其支持下運作[1]。鄂圖曼提出恢復和談,並且願意到議會所在地梯弗里斯會晤,但議會擔心這只會讓對方看到內部分歧,最後同意把會議地點設在安納托利亞東北部的特拉布宗[40]

Remove ads

特拉布宗和會

外高加索議會代表團計劃3月2日出發趕赴特拉布宗,但當天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談結束的消息傳來,俄國將簽署和約[41]。根據《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俄羅斯放棄1877至1878年俄土戰爭後吞併的大片外高加索領土交給鄂圖曼帝國,包括阿爾達漢巴統州卡爾斯州[42]。如此劇變迫使代表團推遲行程重新考慮立場[43]。外高加索沒有參與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談,他們將消息告知世界各國政府,表示不會遵守根本沒參與談判的條約,更不會撤離上述地區[44]。代表團3月7日啟程,次日抵達特拉布宗[45]。全團共有十名代表,分別代表議會不同民族與政治派系,護衛共有50人,陣營可謂異常龐大,以至和談組織方要求護衛解除武裝[46]。鄂圖曼官員笑稱「如果這已經是外高加索所有人口,那的確很少;但若只是代表團可就實在太多」[44]

代表團等待和談啟動期間,鄂圖曼帝國第三軍團司令瓦希比帕夏3月10日聯絡聽命外高加索委員部的前俄羅斯將領葉夫根尼·列別丁斯基,要求對方遵照《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規定撤離阿爾達漢、巴統州、卡爾斯州。他還通知聽命委員部的伊利亞·奧德謝利澤,鑑於亞美尼亞勢力襲擊埃爾祖魯姆附近居民,鄂圖曼軍隊為維持和平必須推進,警告任何敵對行動將遭武力打擊。議會主席齊赫澤直接答覆,外高加索已派代表團到特拉布宗和談,外高加索議會不承認俄國權威,因此不承認《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47][48]3月11日鄂圖曼軍隊開始攻打埃爾祖魯姆,獲勝無望之下,絕大多數亞美尼亞守軍在24小時內轉移[49]

特拉布宗和會3月14日開幕,鄂圖曼首席代表拉烏夫·奧爾貝在第一次會議上詢問外高加索代表團代表哪方勢力。外高加索代表團也不知道他們究竟代表哪個國家,首席代表阿卡基·欽克利無法明確回答。兩天後勞夫再度詢問,同時要求欽克利明確所屬國家的構成,以便確定是否符合《國際法》的國家標準。欽克利稱外高加索十月革命後就沒有中央權力機構,當地設立獨立政府、討論是否接受邀請參加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談時的做法與獨立國家一致,即便尚未明確宣佈獨立也符合主權國家標準。[50]勞夫認為人民委員會擁有俄羅斯全境的權威地位,鄂圖曼帝國邀請外高加索委員部參與和談不代表正式承認外高加索是主權國家。勞夫最後表示,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談留有部分經濟和商業問題,這才是鄂圖曼代表前來特拉布宗的目標。欽克利等人幾乎別無選擇,只能要求短暫休會,以便聯絡議會決定如何繼續。[51]

Remove ads

成立

鄂圖曼帝國再度入侵

特拉布宗休會期間,鄂圖曼軍隊繼續深入外高加索,三月結束前就穿過俄羅斯帝國邊境[52]。外高加索議會探討最佳方案,大部分代表贊成走政治途徑。3月20日鄂圖曼代表提出,外高加索必須宣佈獨立、確認不再隸屬俄羅斯才能回到談判桌。[53]格魯吉亞人過去幾年曾深入探討獨立理念,但因領導人擔心俄羅斯反對、孟什維克的政治意識形態與民族主義漸行漸遠作罷[54]

欽克利4月5日已同意把《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當成繼續談判的基礎,敦促外高加索議會接受立場[55]。他起初要求外高加索保留巴統,聲稱這是當地主要港口,擁有不可或缺的經濟地位。鄂圖曼代表明確表示《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內容沒得商量,欽克利最後讓步。[56]據欽克利回憶,4月9日他同意根據《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進一步談判,同時要求其他同盟國參與。勞夫表示外高加索是獨立國家才能提這種要求。[57]

鄂圖曼官員對毫無成果的談判感到厭倦,知道爭議領土完全可以靠武力佔領,於是向巴統守軍發出最後通諜,要求對方4月13日前撤退[58]。欽克利深知巴統的重要地位,但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條約》規定下不得不接受該城落入鄂圖曼之手;議會的格魯吉亞代表強烈主張保留巴統,蓋蓋奇科里聲稱守御該城不難[57][59]。格魯吉亞孟什維克伊拉克利·策烈鐵里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呼籲保衛巴統,要求議會譴責《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條約》。1915年亞美尼亞種族滅絕後鄂圖曼帝國持續打擊亞美尼亞平民,亞美尼亞代表一直主張武力對抗,只有阿塞拜疆族拒絕參戰,不想與穆斯林同胞同室操戈。[60]阿塞拜疆族代表不足以改變結果,議會4月14日向鄂圖曼帝國宣戰[61][62]。投票結束後策烈鐵里與佐達尼亞馬上加入巴統守軍,議會命令還在特拉布宗的代表團立即返回梯弗里斯[63],部分阿塞拜疆違抗命令留在特拉布宗,希望還有潛在談判機會,但徒勞無功[64]

Remove ads

建國

鄂圖曼部隊的優勢立顯[65],4月14日就佔領巴統,守軍抵抗非常薄弱。鄂圖曼軍隊繼續攻打卡爾斯,但三千亞美尼亞軍人在大炮支援下堅守城池直到4月25日完成轉移[66]。鄂圖曼已經取得絕大多數想要的領土,不想再犧牲軍人生命,於4月22日再度提出停火,等待外高加索答覆[67]

面對鄂圖曼的軍事優勢,格魯吉亞民族委員會認為外高加索除宣佈獨立外別無選擇[68]。格魯吉亞代表4月22日在議會引領辯論,稱鄂圖曼代表已經同意,只要外高加索獨立就恢復和談[69]。議會起初難達一致,亞美尼亞革命聯盟普遍認為此時最重要的是阻擋鄂圖曼軍隊前進,而且不願放棄這麼多領土;代表阿塞拜疆族的穆薩瓦特黨仍無法下決心對抗穆斯林同胞,但承認確保外高加索不被外來勢力瓜分的唯一途徑就是獨立。議會只有社會革命黨提出主要反對意見,代表列夫·圖馬諾夫聲稱外高加索人民不支持獨立。他還指出,穆薩瓦特黨聲稱是出於「良知而非恐懼」主張獨立,這實際上是「恐懼且昧良心」的表現。他的發言最後宣稱,在座諸位將來都會後悔。[70]

辯論結束後,格魯吉亞孟什維克提出動議,由議會「宣佈外高加索是獨立的民主聯邦共和國」[71]。不願投票支持的代表離場,動議通過時基本無人反對[72]。新成立的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馬上把獨立的消息告知瓦希比帕夏,表示願意接受《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條約》、將卡爾斯拱手相讓[73]。鄂圖曼帝國4月28日承認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74],但軍隊繼續推進,很快就佔領埃爾斯倫[注 10]和卡爾斯[76]

獨立

Thumb
阿卡基·欽克利擔任共和國總理兼外長

共和國成立後還沒有內閣引領新政府,外高加索委員部已在國家獨立的同時解散,蓋蓋奇科里自認沒有足夠支持,拒絕繼續擔任領導人。外高加索議會辯論達成共識由欽克利任總理,但他無意出任臨時職務,只願在新內閣成立後上任。4月26日內閣人選敲定,此前三天新共和國都沒有行政機構。[72]欽克利臨危受命出任總理,下令亞美尼亞部隊停火,要求與瓦希比帕夏在巴統和談,選中巴統是方便在有必要時前往梯弗里斯,如在特拉布宗和談這根本不可能[77]

亞美尼亞革命聯盟對欽克利的做法不滿,特別是下令撤離卡爾斯,因此一度拒絕加入內閣。他們與孟什維克談判,得知孟什維克只會在欽克利與亞美尼亞人霍夫漢內斯·卡賈茲努尼間選擇後讓步。孟什維克深知,推舉卡賈茲努尼會令外界認定新共和國打算繼續戰鬥,保衛亞美尼亞領土,進而導致阿塞拜疆族退出聯邦,鄂圖曼大軍對亞美尼亞剩餘領土的威脅就更大,亞美尼亞革命聯盟至少現階段不能表態支持。[78]議會4月26日確認13名內閣人選, 欽克利任總理兼外長,其他職務亞美尼亞人佔四個,阿塞拜疆人五個,格魯吉亞人三個[79]。阿塞拜疆與格魯吉亞在內閣佔領導地位,歷史學家菲魯茲·卡澤姆扎德指出,這正是當時「外高加索各勢力間的關係」[74]。欽克利在議會發表就職演講,宣佈他會致力確保所有公民權利平等,根據與鄰國的協議劃定邊界[80]。他還進一步提出包含五大要點的執政綱領:制訂憲法、劃定邊界、結束戰爭、打擊反革命和無政府行徑、土地改革[74]

5月11日巴統召開和會,欽克利與瓦希比帕夏出席[81]。欽克利會前再度要求其他同盟國與會,鄂圖曼代表不予理會[82]。雙方均邀請觀察員參加,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請來奧托·馮·洛索將軍為首的德國小觀察團,鄂圖曼帝國支持尚未獲國際社會承認的北高加索山區共和國,代表團就有該國代表。欽克利希望以《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條約》為基礎和談,但鄂圖曼司法大臣哈利勒·門特瑟為首的代表團拒絕。哈利爾聲稱兩國還在交戰,鄂圖曼不再承認前述條約,要求欽克利接受正式起草的條約草案。[83]

新條約共有12條,要求外高加索在阿爾達漢、巴統、卡爾斯的基礎上再割讓阿哈爾卡拉基阿哈爾齊赫蘇爾瑪林三縣,還有亞歷山德羅波爾縣和埃奇米阿津縣大範圍地區,基本都是卡爾斯至朱利法鐵路沿線領土,將把亞美尼亞全境納入鄂圖曼帝國[84]。鄂圖曼希望利用該鐵路把部隊快速運往北波斯與英軍交戰,但歷史學家理查德·霍瓦尼西亞認為該國真正目的是通向巴庫,獲取該城周邊產出的石油[85]

鄂圖曼軍隊只給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幾天時間考慮,5月21日就繼續進軍亞美尼亞,與亞美尼亞人在阿巴蘭薩達拉帕特卡拉基利薩交戰,但一直無法徹底擊敗亞美尼亞人。鄂圖曼部隊攻勢放緩,最終被迫撤退。[86][87]

解體

德國干預

5月22日,兵分兩路的鄂圖曼大軍距葉里溫只剩40公里,離梯弗里斯還有120公里[88]。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向馮·洛索和德國求援,馮·洛索曾於5月19日表示願為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和鄂圖曼帝國調停但沒有任何進展[89]。德國與鄂圖曼帝國名義上是盟友,但此前數月關係惡化,德國公眾對鄂圖曼政府屠殺基督徒不滿,德國政府也對鄂圖曼軍隊違反《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條約》規定繼續深入外高加索不以為然[90]。德國人對高加索自有戰略打算,希望保留潛在路線攻打英屬印度並獲取當地原材料,但在鄂圖曼帝國橫插一腳的情況下無法實現[91]

亞美尼亞人與鄂圖曼軍隊交戰,阿塞拜疆族對布爾什維克控制巴庫別有打算,格魯吉亞人認定三族同床異夢,聯邦共和國無以為繼[92]。5月14日佐達尼亞前往巴統請德國協助確保格魯吉亞獨立,同月21日回到梯弗里斯,表示對獨立充滿信心[93]。當天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三族議會代表會晤後認定繼續維持聯邦共和國的希望渺茫。格魯吉亞代表次日開會,認定獨立是唯一合理的選擇。[92]佐達尼亞與祖拉布·阿瓦利什維利5月22日起草《格魯吉亞獨立宣言》,佐達尼亞隨即再赴巴統與馮·洛索面談[94]。5月24日馮·洛索回復,德國政府只授權他與整個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合作,該國明顯解體在即,他必須離開特拉布宗,從本國政府獲取進一步指示[95]

瓦解

Thumb
伊拉克利·策烈鐵里在議會發表最終演說,呼籲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解散,格魯吉亞獨立

策烈鐵里5月26日在議會發表兩場演說,第一場說明人民缺乏團結和民族分歧導致面對鄂圖曼入侵國家無法協調行動,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無以為繼。第二場演說指責阿塞拜疆族不支持國防,聲稱聯邦共和國已經失敗,現在格魯吉亞應該宣佈獨立。[96]當天下午三時動議通過:「外高加索共和國的創立者在戰爭與和平問題出現根本分歧,已經不可能以整個外高加索的名義建立統一權威,議會證明外高加索確實已經瓦解,因此放棄權力」[97]。大部分代表離開會場,僅格魯吉亞代表短暫停留後與格魯吉亞民族委員會委員會合。佐達尼亞宣讀《格魯吉亞獨立宣言》,宣佈格魯吉亞民主共和國獨立。[98]兩天後《亞美尼亞獨立宣言》與《阿塞拜疆獨立宣言》相繼公佈,分別建立亞美尼亞共和國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國[99]。三個新生獨立國家均於6月4日與鄂圖曼帝國簽署和約,結束戰爭[100]。亞美尼亞接下來與阿塞拜疆格魯吉亞短暫交戰,確立最終邊界[101]

影響

僅持續一個月的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影響非常有限,歷史學術界的研究很少[102]。歷史學家阿德里安·布里斯庫與蒂莫西·布勞維爾特指出:「無論從當時的參與者還是當地後世學者角度來看,該國成立都非常獨特和偶然,而且肯定不會再度發生」[103]。斯蒂芬·瓊斯表示,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是外高加索唯一一次嘗試建立獨立聯盟[104]。霍瓦尼西亞稱,從短暫存在期間的作為來看,該國「既不獨立,又不民主,更非聯邦或共和國」[72]

1922至1936年,三個繼承國在布爾什維克統治下被迫重新統一為蘇聯治下的外高加索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隨後再度瓦解成三個蘇聯加盟共和國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05]。進入現代後,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格魯吉亞的史學史研究基本不把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視為國家,僅看成三國走向獨立的第一階段[106]

政府

內閣

更多資訊 職位, 姓名[79] ...
職位 姓名[79]
總理 阿卡基·欽克利
外交部長 阿卡基·欽克利
內政部長 諾埃·拉米什維利
財政部長 亞歷山大·哈蒂斯安
交通部長 胡達達·貝伊·馬利克-阿斯拉諾夫
司法部長 法塔利汗·霍伊斯基
戰爭部長 格里戈爾·喬加澤
農業部長 諾伊·霍梅里基
教育部長 納西布·伊西費貝利
工商部長 馬馬德·哈桑·哈金斯基
供應部長 阿維蒂克·薩基安
社會福利部長 霍夫漢內斯·卡賈茲努尼
勞工部長 阿拉馬伊斯·艾爾津基安
國務部長 易卜拉欣·蓋達羅夫
關閉

註釋

腳註

參考書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