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督徒向來對暴力和非暴力持不同態度。雖基督教教義主張宣揚和平、愛與同情,但部分教義亦被用來合理化使用暴力。[1][2][3]和平、同情及對他人的仁慈和寬恕是基督教教義的核心要素;然而,歷史上許多針對異教徒、教會異端、宗教罪人和外敵的暴力行為,部份人士亦曾引用舊約、新約和基督教神學的某些特定段落來加以合理化。[4]歷來基督教內有四種對待暴力和戰爭的觀點及相應作為:不抗拒、基督教和平主義、正義戰爭和預防戰爭(宗教戰爭,如十字軍東征)。[5]羅馬帝國早期教會採取非暴力立場,視效法耶穌自我犧牲的生活方式優於戰爭。[6]「正義戰爭(英語:Just War)」源於非基督教的羅馬希臘思想家如西塞羅和柏拉圖著作,[7][8]後被基督教如聖奧古斯丁等思想家吸收,認為有限度使用戰爭是可接受的信念。[9][10][11]雖「正義戰爭」觀念早期廣為接受,但戰爭仍被視為不美德,人們普遍關心戰鬥中殺敵者的靈魂救贖,不論其出戰理由為何。[12]「聖戰」理念,即戰鬥本身可視為一種贖罪及精神上值得嘉許的行為,直至11世紀才出現。[13][14]
威廉·海特邁爾(Wilhelm Heitmeyer)與約翰·海根(John Hagan)認為,在歷史上與基督教相連結的暴力行為中,以宗教裁判所,十字軍,三十年戰爭, 法國宗教戰爭以及反猶太主義等最為著名[15]。
荷蘭神經科學家迪克·斯瓦伯認為,基督教如同其他宗教一樣,有人道慈善的一面,但也應該對許多暴力作為負責[16]。羅素也是一位著名的反基督教者。[17]。
公元1231年天主教教宗格里高利九世決意,由多明我會設立的宗教法庭。此法庭是負責偵查、審判和裁決天主教會認為是異端的法庭,曾監禁和處死異見分子。 今天,宗教裁判所已改組為信理部。
獵巫是原指搜捕女巫與巫師或施行巫術的證據將被指控的人帶上宗教審判法庭。從十二世紀開始,到十六世紀是最高峰的時期。當時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等)已經傳入歐洲將近一千年,並且幾乎成為歐洲的唯一宗教。源自於對於未知的恐懼和對巫術的害怕導致獵殺女巫,而法蘭西英雌聖女貞德也曾被誣為女巫。在高峰的時代,獵巫審判是於世俗法院審判。
反猶主義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動機和表現形式,但是其中也不乏共通性和延續性,例如將猶太人視為「謀殺救主基督的人」,「貪婪、陰險」的民族,「企圖控制世界」的猶太集團,需對世界一切政治和經濟問題負責的「幕後黑手」等。 反猶主義的思想和行為自產生至今導致災難性後果。自羅馬帝國進行基督教化,此後歐洲歷史充斥着針對猶太人的暴力行為,例如十字軍對猶太人的掠奪與大屠殺,15世紀西班牙對猶太人的徹底驅逐及滅絕,19世紀和20世紀沙皇俄國反猶太人浪潮。而反猶太人主義的最高潮則公認是1933年至1945年之間納粹德國在歐洲廣泛進行的大屠殺,造成約600萬猶太人死亡。
十字軍東侵(拉丁語:Cruciata;伊斯蘭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教皇的准許下的戰爭,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他們認為是侵略者的伊斯蘭政權(地中海東岸)發動持續近200年的戰爭。 美國學者朱迪斯·M·本內特在他的著作《歐洲中世紀史》裏寫道,「十字軍遠征聚合了當時的三大時代熱潮:宗教、戰爭和貪慾」。 十字軍東征卻對地中海沿岸國家人民包括(猶太人、東方基督教徒和穆斯林)都帶來了深重災難,伊斯蘭世界無法再恢復到阿拉伯帝國時期的強大,直到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但是也因十字軍在威尼斯人幫助下侵入重創了長期以來成為西歐東方屏障的東羅馬,致使日後奧斯曼土耳其得以多次長驅直入歐洲心臟地帶。數次大規模軍事動員也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萬十字軍死亡,教廷和封建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並使日後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互相對立加劇。
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場大規模歐洲戰爭。戰爭以波希米亞人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為肇始,最後以哈布斯堡家族戰敗並簽訂世界首個國際公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告終。這場戰爭使各日耳曼邦國的人口被消滅了約25-40%;路德城維滕貝格75%人口陣亡,波美拉尼亞65%的人口陣亡,西里西亞25%的人口陣亡,日耳曼各邦國男性有將近50%陣亡。
法國宗教戰爭(法語:Guerres de religion)又名胡格諾戰爭,是發生在1562年至1598年間法蘭西王國國內的內戰和民眾騷動事件,內戰雙方為忠於聖座的天主教徒和胡格諾派(屬於加爾文宗)新教徒。戰爭進行了連續八次,對當時的法國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據估計在當時三百萬民眾死於戰亂及戰爭帶來的饑荒和瘟疫,在宗教戰爭中僅次於造成八百萬人喪生的三十年戰爭。
《聖經》包含多段關於暴力的內容,有鼓勵、命令、譴責、獎懲以及描述等。[18][19]聖雄甘地採納印度宗教及新約(如山上寶訓)中的非暴力概念,應用於其社會政治鬥爭策略中。[20]
同態復仇(拉丁語:lex talionis)理念在《希伯來聖經》即基督教所謂《舊約》中頻繁出現,這種復仇法是指被傷害者應以同樣的傷害對待施加傷害者。
耶穌會會士Ian Guthridge博士援引了舊約中的大量的種族滅絕事例表示[21]:319-320:
聖經中也包含只能稱之為「聖經屠殺」的恐怖描述。為了保證被揀選者遠離異教和原著民習俗的影響,當上帝命令被揀選者征服應許之地的時候置目標城市於其屠城令下:每個男人、女人和兒童當被屠於劍下。
在《申命記》,特別是第十三章中,對於此類行為的滅絕程度有如下描述:以色列人被命令「不要留下任何活口……徹底毀滅他們」[22]。這使得大量學者認為這種無差別滅殺行為屬於種族滅絕[23][24][25][26][27][28][29][30][31][32]。
Niels Peter Lemche認為歐洲19世紀的殖民主義意識形態是基於舊約中對征服和滅族的敘述[33],Arthur Grenke認為申命記中表述的戰爭觀助長了對美洲土著和歐洲猶太人的滅絕[34]。
更多的舊約中的使用和現代社會已經不相容的暴力例子如下:
如此等等[35]。
《馬太福音》中,耶穌教導:你們聽過有這樣的教訓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但是我告訴你們,不可向欺負你們的人報復。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讓他打吧!⋯⋯要愛你們的仇敵,為迫害你們的禱告(《馬太福音》5:38-39,44)。這被廣泛認為是反律法論觀點,是對舊約教義的批評。對此希波的奧古斯丁在其著作《反福斯圖斯》(Contra Faustum Book XIX)中有所討論,認為這是希伯來律法的終結[36]。
但從下面例子可以看出,新約中的暴力使用程度, 也是使人非常震驚的。
新約中的使用和現代社會已經不相容的暴力一些例子如下:
等等[37] [38] [39]。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認為聖經描述的基督在道德品性中存在着非常嚴重的缺點 [17],他還認為「只要宗教信仰越狂熱,對教條越迷信,殘忍的行為就越猖狂」,並且慎重地說:「基督教作為有組織的教會,過去是,現在也依然是世界道德進步的主要敵人。」
正義戰爭理論是一種源自古希臘和古羅馬哲學和軍事道德學說[40][41]。其研修者包括道德神學家、倫理學家和國際政策制定者,他們認為衝突可以且應當遵循某種哲學上、宗教上或政治上的準則。
正義戰爭理論者結合了對戰爭在道德上的深惡痛絕和對戰爭在某些時候的必要性的接受。正義戰爭的傳統準則使得道德的可行性成為決定是否訴諸武力的考量的一部分。正義戰爭理論試圖「區分有組織的軍事行為的正義和非正義性」和「設想通過更加人道、有限地使用武力最終達到建立持久和平和公正的目的」[42]。
戰爭的正義性這一概念最早可追述至西塞羅[43],然而自奧古斯丁與托馬斯·阿奎那起成為基督教中世紀理論中重要的一部分[44]。據賈德·戴蒙,奧古斯丁對於基督教關於什麼是正義戰爭的思想界定和如何調和基督教關於和平的教導和特定情況下的戰爭的必要性之間的矛盾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45]。
歷史學家Roland Bainton將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前的早期基督教教會描述為和平主義者,終止於君士坦丁大帝對於教權的介入[46]。
在基督教最初的幾個世紀,很多基督徒拒絕加入軍事戰鬥。三世紀,奧利振寫道:「基督徒不能殺死他們的敵人 [47]。」克萊曼特 (亞歷山大城)寫道:「首先,基督徒不得使用暴力修正別人[48]。」
有一些現代和平教會和耶和華見證人將反暴力包括良心拒服兵役作為他們的信仰基礎[49]。
在20世紀,馬丁路德金將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引入到其浸禮者的神學和政治觀[50]。
二十一世紀,基督教女權主義者敦促教會關注並反思教會中針對婦女的暴力行為[51]。
關於暴力,基督教神學家指出基督教有着很強的反暴力教義和歷史淵源,特別是在耶穌的山上寶訓中的非暴力和「愛你的敵人」的教導。例如Weaver斷言耶穌的和平主義「保存在正義戰爭的教義中,在教義中所有戰爭甚至偶爾必要的邪惡均被視為罪;也同樣保存在反戰的僧侶和神職人員和一貫的基督教和平主義傳統中」[52]。但同時也能看到聖經中大量使用暴力的律法教導和例子,比如,「不要我作他們的王的那些敵人,把他們帶來,在我面前殺掉吧!」(路加福音19:27),更多聖經中暴力和大規模殺戮例子和律法教導可見於:聖經批評#倫理學批評。
暴力和殺戮與宗教的關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