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馬紐埃爾·瑪麗·沙爾龐捷(法語:Emmanuelle Marie Charpentier,法語發音:[emanɥɛl maʁi ʃaʁpɑ̃tje];1968年12月11日—),生於法國的奧爾日河畔瑞維西,法國微生物學家,遺傳學家和生物化學家[1]。她因與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纳等人開發CRISPR技術而知名。2016年獲得唐獎生技醫藥獎。她與杜德纳一同獲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2]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早年生平和教育
1968年生於法國的奧爾日河畔瑞維西,沙爾龐捷在巴黎的巴黎第六大學[3](今天的索邦大學理學院)學習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和遺傳學。她從1992年到1995年進入巴斯德研究所做博士研究,獲得巴黎第六大學的研究博士學位。
科學生涯
沙爾龐捷於1993年至1995年在巴黎第六大學擔任大學助教,並於1995年至1996年在巴斯德研究所擔任博士後。然後赴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師從Elaine Tuomanen研究肺炎鏈球菌,之後隨紐約大學的Pamela Cowin研究哺乳動物基因。2002年,她在維也納開辦了自己的實驗室,之後與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Jörg Vogel合作研究。2009年6月赴瑞典于默奧微生物研究中心繼續研究,8月她的小組以實驗探明了CRISPR系統的機制。2011年之後與杜德纳合作發展CRISPR技術。
2015年,沙爾龐捷正式接受了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提議,成為柏林新的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學研究所的科學成員和主任[3]。沙爾龐捷將保留她在于默奧大學的客座教授的職位,來自Kempe基金會和克努特和阿莉塞·瓦倫貝里基金會的新捐贈使她有機會在MIMS實驗室的研究組內提供更多的年輕研究員職位[4]。
榮譽
沙爾龐捷獲得了眾多國際獎項,獎項和榮譽,包括諾貝爾化學獎,生命科學突破獎,路易·讓泰醫學獎,格魯伯基金會國際遺傳學獎,萊布尼茲獎(德國萊布尼茲獎) 研究獎,唐獎,日本國際獎和納米科學科維理獎。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