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弗里-麥克勞德-麥卡蒂實驗是由奧斯瓦爾德·埃弗里(Oswald Avery)、科林·麥克勞德(Colin MacLeod)和麥克林恩·麥卡蒂(Maclyn McCarty)於1935至1944年共同完成的證明去氧核糖核酸是肺炎鏈球菌的遺傳物質的實驗。
該實驗是證明DNA為遺傳物質的關鍵性實驗,論文《對引起肺炎球菌類型轉化的物質化學特性的研究——從肺炎球菌III型分離出來的去氧核糖核酸引起的轉化》發表在1944年8月《實驗醫學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79 (2): 137–158.)。論文的結構主體為:(前言)、實驗(1營養肉湯 2血漿或學血漿液 3R菌株(R36A) 4測定轉化活性物質的方法)、製備方法(1材料 2熱殺死的細胞提取液 3脫蛋白和假模多糖去除的過程 4乙醇分離 5 溫度的影響)、對提純的轉化物質的分析(1一般性質 2定性的化學檢驗 3化學元素分析 4酶學分析 5血清學分析 6物理化學分析 7生物學活性的定量測定)、討論、摘要、結論。
埃弗里等人的結論是「提出的證據支持了認為去氧類型的核酸是肺炎球菌轉化因素的基本單位這種看法」(The evidence presented supports the belief that a nucleic acid of the desoxyribose type is the fundamental unit of the transforming principle of Pneumococcus Type III.)他們得出的結論措辭很謹慎,顯得保守,事實上,除少數RNA病毒外,所有已知的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但在當時,學界並沒有接受這一試驗得出的結論,直至喬舒亞·萊德伯格使用放射性遺傳標記證實了細菌接合(1947年)與轉導(1953年),「埃弗里-麥克勞德-麥卡蒂實驗」的意義才被承認。[1]
埃弗里等所作的工作是:不斷地去除(乙醇和相應的水解酶處理)S型細菌中各種成分(蛋白質、莢膜多糖、RNA等),然後得到純化的「轉化因子」;接着對純化的「轉化因子」進行鑑定,確認它就是DNA。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