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地震帶是指地震集中發生及分佈的地方。地球上主要有四處地震帶。地震帶皆位於板塊交界處或者板塊內部的斷裂帶上。

1963–1998年全球地震震央分佈圖

四大地震帶

地球上主要有四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Circum-Pacific seismic zone or Pacific Ring of Fire
全世界約80%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幾乎全部的深源地震都發生在這一帶。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佔全世界總能量的80%,但其面積僅佔世界地震帶總面積的一半。
在太平洋西部大抵從阿留申群島,向西沿勘察加半島千島群島,至日本諸島琉球群島,至台灣島,過菲律賓群島、伊里安島(新幾內亞島),南至新西蘭為止。
在太平洋東部,大致從阿拉斯加東岸,向南經加利福尼亞墨西哥(在中美有一分支,稱為加勒比或安德列斯環)、秘魯,沿智利至南美的極南端。這一帶也是著名的火山帶,它與中、新生帶褶皺帶和新構造強烈活動帶是一致的。[1]
歐亞地震帶(Alpine-Himalayan seismic zone)
也叫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這是一條橫跨歐亞大陸,並包括非洲北部,大致呈東西方向的地震帶,總長約15000公里,寬度各地不一,在大陸部分常有較大的寬度,並有分支現象。環太平洋地震帶外幾乎其餘的較大淺源地震和中源地震都發生在這一帶。
歐亞地震帶西起葡萄牙西班牙北非海岸,東去經意大利希臘土耳其伊朗帕米爾北邊,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和西南地區;南邊沿喜馬拉雅山山麓和印度北部,又經蘇門答臘島爪哇島至伊里安島(新幾內亞島),與環太平洋地震帶相接。這一帶也有許多火山分佈,比地震帶與歐亞新生帶褶皺帶(也是最年輕的造山帶)是一致的。[2]
大洋中脊(海嶺)地震帶(Mid-ocean Ridge seismic zone),包括分佈在各大洋的三個地震帶。
大西洋中脊(海嶺)地震帶
斯匹次卑爾根島冰島向南沿亞速爾群島聖保羅島等至南三文治群島色維爾島,沿大洋中脊分佈,向東與印度洋南部分叉的海嶺地震帶相連。
印度洋海嶺地震帶
亞丁灣開始,沿阿拉伯—印度海嶺,南延至中印度洋海嶺;向北在地中海與地中海—南亞地震帶相連;向南到南印度洋分為兩支,東支向東南經澳大利亞南部,在新西蘭與環太平洋地震帶相接;西支向西南繞過非洲南部與大西洋中脊地震帶相接。
東太平洋中隆地震帶
中美加拉帕戈斯群島(科隆群島)起向南至復活節島一帶,分為東西兩支,東支向東南在智利南部與環太平洋地震帶相接;西支向西南在新西蘭以南與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印度洋海嶺地震帶相連。
這3個地震帶帶皆以淺源地震為主。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極海洋中脊,不過這個地震帶地震頻率不高。
大陸斷裂谷地震帶
分佈於一些區域性斷裂帶或地塹構造帶,主要有東非大斷裂帶,紅海地塹,亞丁灣死海貝加爾湖以及太平洋夏威夷群島等。此地也主要為淺源地震。
Remove ads

中國大陸地震帶的分佈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錫偉表示,中國處於環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等幾個板塊相接的地方,至少有495個地震斷裂帶。[3]

中國大陸地震主要分佈在五個區域: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華北地區(含東北南部)
郯城—廬江帶(沿郯廬斷裂,從安徽廬江經山東郯城,穿越渤海至遼東半島、瀋陽一帶)
燕山帶
河北平原帶(太行山東麓)
山西帶(主要沿汾河地塹)
渭河平原帶(主要沿渭河平原地塹)
東南沿海地區
東南沿海帶(主要在福建及廣東潮汕地區)
西北地區
銀川帶
六盤山帶
天水-蘭州帶
河西走廊帶
塔里木南緣帶
南天山帶
北天山帶
西南地區
武都-馬邊帶,又稱龍門山地震帶(龍門山斷層
康定-甘孜帶
安寧河谷帶
滇東帶
滇西帶
騰衝-瀾滄帶
西藏察隅帶
西藏中部帶

除去這23個,還有個東北深震帶(主要在吉林、黑龍江的東部) [4]

相關資料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