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音樂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家音樂廳,位於臺灣臺北市,與國家戲劇院合稱為「國家兩廳院」,為臺灣重要的音樂表演場地,被譽為世界百大廳院之一。[1]原隸屬教育部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14年4月2日改為文化部監督之行政法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管理。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08年6月26日) |
國家音樂廳造型採中國宮殿式建築,建築外觀為重檐歇山式屋頂,屋頂尊位比國家戲劇院之廡殿頂較次。獨特之處在高低二層歇山次屋頂,增添建築活潑美感。
國家音樂廳內有兩個表演空間,分別是採「鞋盒式」設計的國家音樂廳(2022席,含14個輪椅席)、演奏廳(354席,含4個輪椅席),皆具國際級頂尖音場設計。
國家音樂廳共有3層樓,設有2022席(含14個輪椅席)。採「鞋盒式」音樂廳設計,具國際頂尖音場效果。鎮館之寶是全亞洲最大的機械式管風琴,由享譽全球的荷蘭Flentrop公司全手工製作,總高度約3層樓、寬14公尺,以4,172根金屬及木管共同組合,歷時2年跨海安裝完成,在聽覺與視覺外觀的表現都震撼人心。國家兩廳院管風琴興建於國家音樂廳正後方,依附於建築物施作,巴洛克式造型與音樂廳舞臺融為一體,是最具代表性的鎮館之寶。
國家音樂廳着重聽覺享受,在國家音樂廳的舞臺上,不需要使用麥克風或喇叭等擴音設備,就可以使演奏原音傳遞到觀眾耳裏。其音響工程最初以1:20的模型模擬測試,並驗證觀眾席席位距離與材質,將殘響控制在1.7至2.1秒之間,最後更動員滿場觀眾參與測試餘音效果。建築在功能上着重音場效果,精密的做到兼具隔音、吸音及反射音效的牆面設計,並採用隔震的浮式地板。為了降低內部的機具、空調噪音,在風道內設置消音器,讓冷氣分散從觀眾座椅下方緩慢溢散;觀眾區的樓梯則採雙層結構,兩層間夾有吸音作用的昇高器隔離,藉以吸收人員走動衝擊音。
觀眾席以美洲式座席為設計,並設置無障礙座位席,在2017年增為14席,打造共融場館。國家音樂廳觀眾席座椅的支柱是採下而上的空調循環系統出風口,讓接近地面且觀眾密度高的垂直空間,維持舒適溫度,達到節約與降低空調噪音的效果。在3樓觀眾席設有貴賓包廂,在過去僅接待國家元首等重要人物的貴賓包廂,本身的位置隱密且安全,並擁有絕佳的觀賞演出視野。而後國家兩廳院視表演節目性質,開放貴賓包廂的座位供觀眾購買。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