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網絡身份認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家網絡身份認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網信辦推行的非強制性網絡實名認證方式,通過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平台統一向中國網民簽發「網號」和「網證」以非明文方式登記、核驗實名身份[1][2]。據《徵求意見稿》,使用此方式實名認證[註 1]中國互聯網服務的網民需要向黨政機關按「最小化和必要性原則」提交個人身份資料申請「網號」和「網證」,不須再向一般企業和網絡平台透露個人明文信息,即可使用相關網絡服務[3]。該政策發佈後引起較大爭議[4][5][6]

背景

2011年4月美國發佈網絡空間可信身份管理戰略英語National Strategy for Trusted Identities in Cyberspace,2014年開始在賓夕法尼亞州和密歇根州在線測試;2006年歐盟發佈《2010泛歐洲電子身份證管理框架路線圖》,並建立覆蓋整個歐盟的身份管理體系,比利時於2003年發行承載eID的新式身份證,德國於2010年11月發行承載非接觸式eID的新式身份證;奧地利已經發行的身份證中沒有加載eID,而設置了一個經公共簽發機關批准的身份管理系統。[7]2017年8月新加坡宣佈建立國家數字身份系統(NDI),2018年2月,澳大利亞數碼化改造辦公室發佈了「可信數字身份框架」。[8][9][10]

2012年年底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的《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和正在修訂的國務院《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為採用安全有效的技術措施識別和驗證互聯網上公民真實身份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據。中國由此開始推進電子身份認證。自2004年中國通過《電子簽名法》到2016年[11],已授予資質為公眾服務的地區性、行業性CA共30餘家,由部委或行業巨頭主導,形成了條塊割據的局面。但其主要集中在企業領域發行數字證書,面向個人的數字證書總數量不到800萬張,由於身份確認困難,全國範圍內互通互聯障礙及典型應用不足而推進緩慢。

2022年3月,在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重點任務中提到推進身份證電子化,實現通過掃碼辦理需要用到身份證的服務事項,並保障信息安全私隱。同時會為不用智能手機的人特別是老人提供便利。[12]

2018年後,獨立於身份證、偏向硬件的eID技術與以身份證為根、完全基於軟件的CTID技術接管了地方公安局的電子身份認證,二者均已基本成熟。[13][14][15]此外,還有北京金融科技產業聯盟聯合中國金融認證中心推出的U盾虛擬化金融盾應用,以及FIDO、IFAA、SIM盾等等方案。

兩種技術還結合多模態或多種生物特徵融合技術[16]、區塊鏈[17][18]等前沿技術發展了可信身份鏈、實名DID(分佈式身份認證)服務等。

公民網絡電子身份標識(eID)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2010年起開發公民網絡電子身份標識(eID)技術,由發改委2010年立項,建立「公安部公民網絡身份識別系統」基礎設施,並於2013年通過國家密碼管理局安全性審查[19][20]。2012年與中國工商銀行合作[21]發行加載eID的金融IC卡,2014年技術成熟並試點[22][23][24]。發佈時以智能安全IC晶片為載體,作為獨立模塊集成於金融IC卡、社保卡、市民卡等。2018年,開發SIMeID、與廠商合作流動裝置內載eID滿足移動端需求[25][26][27];並與騰訊「E證通」合作內測在跨境通關等場景多證合一,實現CTID的二維碼驗證功能[28][29][30]。截至2021年,該研究所稱累計發行手機安全晶片、SIM卡、銀行卡等eID載體數超過2億[31]

eID實現依據中國《電子簽名法》,使用SM2加密技術和PKI體系數字證書技術,由上述識別系統簽發給公民的網絡電子身份標識,能夠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在線遠程識別身份[32][33][34]。eID開通後獨立於居民身份證,且有撤銷機制,在遺失後通用eID和SIMeID可掛失,加載在手機上的eID可通過新手機開通自動註銷原設備eID。金融IC卡上開通eID需要手機號;開通流動裝置eID或SIMeID則無需手機號[35]。其可以關聯比對輸入的姓名、身份證號為應用生成簽名提供實名身份認證服務,也可以單獨與各應用生成不同唯一標識提供可追溯匿名身份認證服務[36],或配合已合法持有用戶身份信息提供實名身份認證服務,以及無需比對輸入的在線簽名驗簽服務[37]

eID在配合姓名、身份證號提供實名身份認證服務方面[38],2015年與法大大合作,提供在線電子簽約平台實名驗證[39]。在單獨提供可追溯匿名或實名身份認證服務方面[11],2014年與航旅縱橫合作開發首個移動服務產品,通過將帶有eID的IC卡緊貼手機NFC感應區,無需輸入身份信息可通過實名認證[40][41],並於2018年擴展手機內置eID在線實名認證[42],於2019年支持長沙機場身份電子證照核驗系統[43];與安保泓物流聯盟合作提供電子簽名作為物流快遞行業簽收、派發物品的依據[44];2015年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與江蘇省工商局聯合推出eID銀行卡工商電子化登記,並於2017年全省全流程推廣[45][46];2016年與市民雲合作提供實名認證服務[47][48]。在線簽名驗簽服務方面,2015年與360手機助手合作推出銀行IC卡eID貼卡驗簽+短訊驗證碼快速支付功能[49]

地方公安局與互聯網公司合作

武漢市公安局與支付寶2016年6月合作開發的「電子身份卡」在武漢城市服務中上線[50],是國內首個試點「電子身份證」的城市[51]螞蟻金服基於人臉識別的實人核驗、用戶記憶的動態問卷、對於證件真實性的實人核驗對持卡人的身份進行三重核實。武漢市公安局在簡政放權推動改革中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將辦理148項公安業務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實現基於電子身份證的網上運行,其還適用於在網上預約辦理身份證、出入境證件等各類事項時驗證身份,及當地酒店辦理入住登記、場館檢票、車站機場安檢。[52][53]

南寧市公安局與騰訊公司2016年11月簽署互聯網+戰略合作協議,基於騰訊人臉識別技術,在南寧全市推行身份信息電子化[54],是騰訊平台首張「電子身份證」。該電子身份證發行於南寧微警務官方微信公眾號和App中[55],後擴展至支付寶城市服務和微信小程序等多個平台及161項服務[56][57],同樣僅適用於當地開鎖、酒店、場館和車站機場等[58]

可信身份認證平台(CTID)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2015年起承建可信身份認證平台(CTID,英語:Cyber Trusted Identity),由網信辦2015年立項並開展原型試點,2016年列入公安部"互聯網+"重大工程並上線1.0版,4月為廣州南沙微警認證App提供支持,仍需線下定製終端讀取身份證信息[59][60],2017年在廣東接入微信試點[61][62],11月牽頭成立中關村安信網絡身份認證產業聯盟(OIDAA)[63]。2018年4月全國試點[64],接入支付寶浙江衢州、杭州和福建福州三個城市[65]。7月,全國已累計有19個城市可在支付寶中的部分測試場景下使用CTID「網證」,支付寶公司稱領取人數已超過600萬人。2018年發佈安全二維碼與App客戶端[66],2019年擴展支持無NFC功能手機[67]。2019年與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合作[68][69]。2020年聯合移動電信聯通中信集團共同打造SIM數字身份[70]。截至2020年,平台擁有國內最權威最完整的50多億條經過密碼技術變換形成的居民身份信息脫敏[註 2]應用數據,覆蓋居民身份證、護照、港澳台通行證等。該App客戶端已於2023年7月後停止更新[71]

CTID與同為第一研究所開發的居民身份證共存,以公民身份號碼為信任根,將已有身份證信息進行電子化使用[72]。其通過將身份證登記信息作為要素進行映射,形成與實體身份證唯一對應的電子文件「居民身份證網上功能憑證」,並實現了端到端全流程可信認證。其所簽發的網證與居民身份證一一對應,將現實社會的法定身份關係映射到線上,並創新性地將網證以線上文件證書和線下動態二維碼的方式,實現線上線下的身份融合和管理一體化。[10]

使用CTID網證App客戶端時,需 NFC 識別證件或輸入姓名、身份證號、身份證有效期,結合人臉識別並綁定手機號設置口令開通並保存到手機[67]。其與公安內網完成實名實人身份驗證後,向個人簽發基於單個應用的獨立的可信數字身份網絡標識(PID),可預防網絡用戶行為被網絡應用服務商關聯聚合、追蹤標記[64]。試點期間使用微警認證與微信網證時,在手機上輸入相應身份信息只能獲取黑白版本,需實人前往線下定製終端讀取身份證信息才能獲取完整的彩色版本。支付寶的CTID網證時,通過支付寶客戶端指紋或者刷臉驗證,證明是本人後才能進入到網證頁面;在打開二維碼時,還要再次刷臉驗證,以保證設備遺失時的安全性。

2018年,CTID平台為國家政務服務平台提供實名實人認證,2020年3月支持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健康碼[73][74]。CTID網證與許多國家和地方政務相關平台實現對接,包括中國政府網、國務院 APP、公安部政務服務平台、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企業登記身份管理、國家移民局互聯網「便民服務」、交管12123、淨網2019行動等[64][75][76]。螞蟻金服表示,證件電子化已經是一種行業趨勢,此前已經有不少城市和支付寶合作上線了電子社保卡、電子居住證、電子駕駛證、電子行駛證、電子營業執照等電子證件。

中國公安部亦承認,該憑證對防止其他用戶以及人員竊取用戶信息有保護私隱的作用,但假設中國公安部和中國網絡信息主管部門需要時是可以隨時調用,中國民眾輸入網證登錄上網,將會處於中國主管部門的監控之下,等同於私隱是由國家掌控。[77]

政策發佈

2024年7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以強化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為由,發佈關於《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1][78],相關的法律法規是根據2017年起施行的《網絡安全法》、2021年起施行的《數據安全法》、2021年起施行的《個人信息保護法》、2022年起施行的《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等[2]

「網號」、「網證」政策出台後,有人認為由黨政機關統一管理個人資料可以有效減少信息洩漏,保障個人私隱,打擊電信詐騙[3][79],但也有不少反對聲音,認為是加強網絡審查監控,侵犯個人權利[80]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公開發文反對中央政策,形容新政是為每個網民安裝監視器,她批評官方的文章隨即被刪除,微博被禁言[81]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黃裕生也公開發文批評政策是嚴密監控國民,猶如走回戰國時期的「編戶齊民」,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強調的「中國式現代化」背道而馳,他批評官方的文章隨即被刪除,微博被禁言[82]。亦有人認為相關法律和實名制管理後反而導致電信詐騙犯獲得實名信息,加劇其影響[83]

2024年8月23日,新華社在徵求意見反饋截止時間25日[1]前,發佈《網號、網證熱點六問》[84],引用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究員於銳介紹:「……原有的身份認證方式仍可繼續使用,沒有網號、網證也可正常上網」。8月27日,公安部副部長亓延軍出席國新辦「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答記者問中[85],請治安管理局局長仇保利回復了荷蘭廣播電視協會記者的相關問題[86],在說明中重複了上述內容[87]

應用

據中國App Store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作為開發者的「國家網絡身份認證」App最早於2023年6月27日上線,在《辦法(徵求意見稿)》發佈後於2024年7月31日更新最新1.2.25版App[88]小米應用商店顯示信息相同的App更新於7月31日[89]。在App中申領網證需要一部有 NFC 功能的手機(iOS 或安卓),進行證件 NFC 識別和人臉識別並關聯手機號;8 歲及以上未成年人申請網證,則需要進行監護人身份核驗。

2024年8月1日,已有67 個 App 啟動「網絡身份證」試點[90],包括部分政務 App 和互聯網 App,如國家政務服務平台和四川、山東、江蘇等地方政務服務App中國鐵路 12306淘寶微信小紅書QQ 等。

2024年8月28日,據第一財經報道,安徽「皖事通」App引入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原支付寶認證已取消[91][92][93]:登錄頁面左下角顯示「國家網絡身份認證」或者是「電子社保卡」,原先的「支付寶」認證已經被取消。此外,App系統還提示,上述頁面不支持截屏,「由於應用限制,該界面無法截屏」;在支付寶上,目前仍然可以登錄「皖事通」小程序,但也加入了「網證助手」功能。

當晚,皖事通官方微信公眾號回應稱,在完成優化升級後將恢復快捷登錄方式[94]。《關於皖事通APP快捷登錄功能優化升級的公告》稱,皖事通App快捷登錄功能優化升級期間,通過快捷登錄方式進入皖事通App的用戶將受到影響。在優化升級完成後快捷登錄方式將恢復。

參見

註腳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