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九品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圍棋九品制是古代中國圍棋棋手的一種棋力評定,最早紀錄見於三國曹魏邯鄲淳的《藝經·棋品》。

解說

1.入神:(上上)變化不測,而能先知,精義入神,不戰而屈人之棋,無與之敵者。

2.坐照:(上中)入神饒半先,則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至虛善應。

3.具體:(上下)入神饒一先,臨局之際,造形則悟,具入神之體而微者也。

4.通幽:(中上)受高者兩先,臨局之際,見形阻能善應變,或戰或否,意在通幽。

5.用智:(中中)受饒三子,未能通幽,戰則用智以致其功。

6.小巧:(中下)受饒四子,不務遠圖,好施小巧。

7.鬥力:(下上)受饒五子,動則必戰,與敵相抗,不用其智而專鬥力。

8.若愚:(下中)

9.守拙:(下下)[1]

歷史上入品者

  • 琅邪王抗劉宋人),第一品。
  • 吳郡褚思莊(劉宋人),第二品。
  • 會稽夏赤松(劉宋人),第二品。[2]
  • 泰山南城羊玄保(劉宋人 371-464),第三品。[3]
  • 蕭道成(齊高帝 427年-482年),第二品。[4]
  • 蕭鸞(齊明帝 452年-498年),第三品。[5]
  • 濟陽考城江斅(南朝宋齊間人 452-495年),第五品。[6]
  • 彭城武原到溉南朝梁人 477-548),第六品。[7]
  • 吳郡褚胤(劉宋人),七歲已達高品。

參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