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處求醫(英語:doctor shopping)是一種拜訪多位醫生,以取得多張處方箋的行為,這種做法或是為取得藥物供非法使用(如藥物不當移轉),或者是想聽到自己想聽的醫學意見。這是藥物成癮者、成癮者的藥物供應人、[1]疑病症患者、[2][3]人為疾患患者、以及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患者的慣常做法。[4][5]只要拿到一定報酬而不做檢查或診斷,就開立處方的醫生被稱為「處方寫匠(writer)」或「寫匠醫生(writing doctor)」。[6]

四處求醫之發生,通常是出自患者本身的原因,但也有出自醫生者。根據研究,在香港,這種行為的發生是因為患者等待醫生問診的時間過久,在法國,因為做丁丙諾啡治療的醫生過於嚴厲,在美國,因為醫療機構的距離遙遠、或是醫療機構工作時間有限制、還有醫生的性格問題、以及醫患之間未有充分的時間作溝通而導致。[7]

描述

這類人會以"新病人"或是"外地而來就診者"的身份拜訪多家醫療衛生提供者,並利用誇大,或是謊稱自己的醫療問題,以便取得處方藥[8],或是想聽取醫療意見、受到診斷、或是受到治療,但不一定想取得具體的利益。[2][3][4][5]

常涉及到的處方藥

通常這種行為涉及到的藥物有麻醉藥物興奮劑巴比妥類藥物苯二氮䓬類藥物、鎮定劑、和其他精神藥物,這些藥物原本都是合法,用於醫學治療用途。執法人員對這些涉及處方藥詐欺的案件花費大量時間調查,其中許多案件還與一般商業醫療保險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或是聯邦醫療補助(Medicaid)的詐欺有關聯。[8]

藥物不當移轉得逞的原因是透過無中生有、偽造、甚或是篡改處方箋的方式、從不法醫生那裏取得虛假處方、或是從醫療機構人員購得非法移轉而來的藥物。全美國的藥房盜竊案都在增加,以滿足不斷增長的處方藥不法需求。處方藥物價格的上漲也誘使老年人參與移轉的行為,出售他們所擁有的處方藥。[8]

四處求醫通常是一種假病英語malingering(或稱為詐病)的行為,目的就是設法拿到處方藥。假病比較少被診斷出來的原因,是因為醫生擔心揭發時會犯錯誤。對於表現假病的行為要做出道德的判斷,大體上要看觀察者的身份和當時情況而定。大多數人對於利用謊報傷害而去詐騙保險公司的做法,看成是種反社會行為。但相反的,大多數戰俘的同胞會把戰俘欺騙敵方俘虜者的行為,看待成一種熟練的應對機制。[9]

疑病症和人為疾病

一些有疑病症或是人為疾患的患者本身,或者是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的患者會要求別人,尋訪很多的醫療衛生提供者,以找到他們想要的醫學意見、診斷、或者是治療,[2][3][4][5]而不一定是尋求處方藥,這種行為不能帶來任何實質利益[10][11],但可能會產生巨額的費用、債務、或是損失。他們這樣做並非有意進行詐騙,而是患者的精神狀況所造成。

發生在提供全民健保國家/地區可能情況

根據一項在2014年發表的報導,臺灣平均每人每年有約15次的門診就醫次數,相較於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6.5次、英國的6次、美國的3.5次,數字懸殊。這種四處求醫的情況,或許和前述的藥物不當移轉,或是患者精神狀況不妥適,所造成的結果並不相同,但是對於維持患者醫療照護連續性(continuity of care)並非有利。[12]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