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產自喜馬拉雅山及其附近區域的一種小型哺乳動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喜馬拉雅小熊貓(學名:Ailurus fulgens),又叫西方小熊貓,是一種小型小熊貓科哺乳動物,主要分佈於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尼泊爾,不丹,印度北部,緬甸北部,中國西藏和雲南西部) [2]。
1821年11月,英國駐印軍的一位少將托馬斯·哈德威克(T. Hardwick)在駐地發現小熊貓,並根據在附近的觀察,把小熊貓作為哺乳動物的一個新屬。根據小熊貓的叫聲,他把小熊貓稱為Wah,還準備將其作為學名。作為第一個發現小熊貓的人,哈德威克在倫敦林奈學會宣讀了自己的發現,但是他的的論文直到1827年才在《林奈協會學報》上發表,此時小熊貓已被法國動物學者弗列德利克·居維葉命名。1824年,弗列德利克·居維葉看到來自喜馬拉雅山南坡的小熊貓標本後相當激動,根據其似貓的外型 及 閃耀光澤的毛皮 來稱其叫作「閃耀貓(Ailurus fulgens)」,此後Ailurus fulgens就正式成為其學名[3][4]。此學名裏的屬名Ailurus源自古希臘語單字αἴλουρος ailouros,意思是「貓」[5];種小名fulgens是拉丁語,意思是「閃耀的、明亮的、閃閃發光的」[6][7]。
2020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研究認為小熊貓種內已產生遺傳分化(在分類學中,把有亞種分化的種稱為多型種,沒有分化的叫單型種。凡是多型種首次定立種名時所依據的地方性種群,即稱指名亞種,其他亞種一般冠上地區稱謂。[8]),並形成獨立的指名亞種與小熊貓川西亞種[9]。2020年的研究結果認為兩類種群約於22萬年前即分家,其後鮮有遺傳上的交流,故建議將小熊貓指名亞種提升為種階並命名為喜馬拉雅小熊貓[2]。另一方面,分子系統學分析認為,亞種之間沒有遺傳差異。[原創研究?]
本種外觀與中華小熊貓相似,惟喜馬拉雅小熊貓骨較窄、頭骨較短,全身呈棕紅褐色,臀背部有較為鮮亮的橙黃色毛尖,額頭部分為淺黃棕色,面部白色區塊比較多,尾巴環紋為紅褐與黃白色相間,有時白環較不明顯;體型較中華小熊貓稍小。[2][3]
本種主要分佈於喜馬拉雅山脈東部,與中華小熊貓的分佈以雅魯藏布江為界線(尼泊爾,不丹,印度北部,緬甸北部,中國西藏和雲南西部),目前有效族群數量僅不到5000隻[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