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喀喇沁中旗蒙古語Харчин дундад хошуу),俗稱瑪公旗喀喇沁貝子旗[1]:17,中國舊名。

源於喀喇沁部喀喇沁右翼旗。《欽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記載:「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以族屬繁積三十八佐領,命增設一旗,授格埒勒扎薩克。」由此,從喀喇沁右翼旗劃出喀喇沁中旗。日後,處理相關的事務理藩院回文稱,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派員劃分牧地。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再度派員,未動兩旗雜居者之房屋地畝,令照舊居住奏報事均已記檔在案[2]:35。喀喇沁中旗扎薩克駐珠布格朗圖巴彥喀喇山[1]:17(今河北省平泉縣北蒙和烏蘇)。屬卓索圖盟

乾隆年間,第三任扎薩克齊齊克由一等塔布囊,晉品級。第四任扎薩克瑪哈巴拉,所任扎薩克、一等塔布囊,世襲罔替[1]:17道光年間,瑪哈巴拉加恩賞貝子銜。喀喇沁中旗亦因瑪哈巴拉,稱瑪公旗、馬公旗[1]:17

北洋政府時期,旗長漢羅扎布晉升為多羅郡王。王府在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西北大城子鎮[3]。喀喇沁中旗屬熱河省蒙旗之一。1933年,熱河省淪陷於日軍後,屬滿洲國熱河省。1949年,中共政權將之併入寧城縣

歷任旗長

清朝

  • 第一任,格埒勒,(1705年—?年)[1]:17
  • 第二任,喀寧阿,(1720年—1740年),格埒勒侄子,們都之子[1]:17
  • 第三任,齊齊克,(1740年—1774年)[2]:35,喀寧阿之子[1]:17
  • 第四任,瑪哈巴拉,(1775年—1840年),齊齊克之子[1]:17
  • ……
  • 末任,漢羅扎布,(1891年—1912年)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