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哲學語言是任何由第一原理構建的人造語言,如邏輯語言,但可能需要絕對完美或超越甚至神秘真理的強烈主張,而不是對實用目標的滿足。哲學語言在近世很流行,部分原因是為了恢復失去的亞當神聖語言理想語言這個術語有時被近似地同義使用,儘管像道本語這樣的現代哲學語言不太可能涉及如此崇高的完美主張。它可能被稱為純意識形態的語言。語言的公理和語法與今天常用的語言不同。

在大多數較古老的哲學語言和一些較新的哲學語言中,單詞是由一組有限而且基本的語素構成的。「哲學語言」有時是「分類學語言」的同義詞,雖然最近有過幾次人工語言上不分類的哲學原理構造。寡聚合成語言的詞彙由合成詞組成,合成詞是由一組(理論上最小的)語素創造出來的;這些語言,如道本語,類似使用有限的一組根詞,但產生一系列不同詞的短語。

道本語基於簡約的簡約,融合了道教的元素。拉丹語旨在根據失語群體理論對女性重要的概念和區別進行詞彙化和語法化。

先驗語言是構造語言,其中詞彙是直接發明的,而不是源自其他現有語言(如世界語伊多語)。哲學語言幾乎都是先驗語言,但大多數先驗語言不是哲學語言。例如,昆雅語辛達林克林貢語都是先驗但不是哲學語言:它們看起來像自然語言,即使它們與任何自然語言都沒有遺傳關係。

Remove ads

歷史

Francis Lodwick開創了哲學語言方面的工作(共同寫作,1647年;基礎或基礎奠定了(或者如此用於構建新的完美語言和普遍的通用寫作,1652年),Thomas Urquhart爵士(Logopandecteision,1652))、喬治·達爾加諾(ARS signorum,1661年)和約翰·威爾金斯邁向真正文字和哲學語言的隨筆,1668)。這些是等級分類系統,旨在產生口頭和書面表達。1855年,英國作家喬治·埃德蒙茲修改了威爾金斯的系統,使其分類學保持完整,但改變了語言的語法,拼寫和發音,以便更容易說話和閱讀。[1]

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於1678年創建了通用語言(或通用語言),旨在創建一個字符詞典,用戶可以在其上執行計算,自動產生真正的命題;作為副作用,他開發了二進制[2]

這些項目不僅旨在減少或模擬語法,而且還將所有人類知識安排到「角色」或層次結構中。這個想法最終導致了啟蒙時代百科全書。在Charactère的條目D'Alembert批判性地回顧了上個世紀的哲學語言項目。

在Encyclopédie之後,先驗語言的項目越來越多地進入邊緣。個別作者,通常不知道這個想法的歷史,繼續提出分類哲學語言直到20世紀初(例如,Ro)。最近的哲學語言通常已經從分類圖式了,如21世紀Ithkuil約翰基哈達

Remove ads

參看

參考

參考書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