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復(1878年3月25日—1955年6月8日)[1],字健秋,直隸保安州(今河北省涿鹿縣)人。清朝及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學家、教育家。[2][3][4]
呂復 | |
---|---|
個人資料 | |
字 | 字健秋 |
出生 | 1878年3月25日 |
逝世 | 1955年6月8日 | (77歲)
籍貫 | 直隸保安州 |
生平
1903年,中式光緒癸卯恩科順天鄉試第220名舉人[5],1905年留學日本[6],先入經緯學校,後入明治大學預科,其後入本科法科。留學期間在東京參加中國同盟會,並在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任編譯。1911年歸國。[7][2][3][4]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2年當選順直省議會議員,1913年又當選民元國會眾議院議員。1914年國會遭到解散後,他赴日本。1916年3月歸國,到上海任《新中華》雜誌與《新中國報》記者。後來民元國會第一次恢復,他繼續任眾議院議員。1917年9月,他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議兼大元帥府秘書,護法國會議員。1919年,他擔任非常國會議員。1921年10月,通過李大釗介紹,到北京中國大學教《社會學原理》,後來兼任該校校務主任。1922年,民元國會第二次恢復時,他繼續任眾議院議員。1925年,他任北京政府教育部次長。1925年3月至1925年8月,他任京師圖書館館長。此後,他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1928年,他兼任河北省法商學院院長。1928年,他任燕京大學政教系教授,教《中國法制史》、《中國憲法》等課程。1933年,他任察哈爾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1934年被免職。[2][3][4]
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廣州中山大學、重慶中央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教授。1942年,他出任立法院立法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他返回北平,一直到行憲後仍繼續任立法委員,並出任北平中國大學校長。[2][3][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選為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並先後任察哈爾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河北省第一屆政協副主席,曾任民革中央委員。[2][3][4]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