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呂東(1915年7月—2005年5月),奉天海城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曾任冶金工業部部長、第三機械工業部部長、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
1935年,呂東考入東北大學史地系、北京大學歷史系,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1]。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負責組建晉察冀行政委員會財政處印刷局,擔任局長,併兼任晉察冀邊區銀行監督。1940年,擔任晉察冀邊區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1944年,擔任晉察冀邊區二分區地委委員、冀察行署秘書長。
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擔任中共瀋陽市委書記,遼寧省政府秘書長,遼東分局財委副書記,東北行政委員會遼東辦事處秘書長等職[2]。1948年,他調任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第一副部長,主持工作[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跟隨周恩來赴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以及蘇聯援建項目等談判[4]。1952年,其擔任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副部長[5],期間並組建東北工學院、北京鋼鐵學院、西安建築工程學院、中南礦業學院等。1952年8月7日,呂東被調任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副部長,主持黨務工作。重工業部任務是組織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建材四個基礎材料工業的生產和建設。1952年11月,中央指示精神提出了全國的經濟恢復工作接近結束,「適應新形勢把基本建設提到首要地位」的任務,工作重心從生產轉為基本假設。呂東根據部務會議商定的統一部署,具體落實加強和充實基建戰線的一系列措施,包括:
1956年5月,重工業部撤銷改組為冶金工業部,呂東為主持常務工作的副部長、黨組副書記。組織編制了冶金工業部《第一個五年計劃基本總結與第二個五年計劃建設安排(草案)》,提出鋼鐵工業建設「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戰略部署,即繼續建設鞍鋼、武鋼、包鋼三個年產鋼300萬噸規模大型鋼鐵基地;新建擴建太鋼、石景山、重鋼、馬鋼、湘潭五個年產鋼50—100萬噸規模中型鋼鐵廠;由地方建設18個中小型鋼鐵廠。得到毛澤東、陳雲的重視與讚揚。
1964年5月,呂東開始接替王鶴壽主持冶金工業部的全面工作。同年9月3日,中央正式任命呂東為冶金工業部部長、黨委書記。建設攀枝花等鋼鐵基地[6]。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迫害並關押入獄。1971年,平反之後擔任華北協作區籌備組主要負責人。1977年12月25日,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機械工業部黨組書記、部長[7]。從1978年2月20日到10月30日,8個月中,連續召開了6次電話會議、兩次現場會議和一次質量展覽,開展全航空工業聲勢浩大的質量大檢查。通過兩年大抓質量的工作,1979年,所有企業都完成了質量指標,全行業綜合廢品率降到歷史最低水平。把發展航空工業的戰略指導方針,簡明地概括為「三個一代」(更新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和「三個轉軌」(轉到質量第一、科研先行、按經濟規律辦事)。後任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第一副主任。
1982年1月,擔任國家經濟委員會黨組副書記、常務副主任,協助國務委員張勁夫組建經委機關和主持日常工作。張勁夫擔任了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秘書長的工作,國家經委的全局工作實際上是由呂東主持。主任。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現有企業技術改造、技術進步的工作。提出「現在單位產品能源消耗不逐步下降,原材料消耗不大大下降,產品得不到迅速的更新換代,不能做到『改進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要想實現翻兩番,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後任國家經委主任。1985年開始定期召開經濟形勢分析會,並要形成制度。1988年,國家經委被撤銷,改任任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顧問,中國工業經濟協會會長[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