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斯蒂芬·亞瑟·平克(英語:Steven Arthur Pinker;1954年9月18日—),加拿大裔美國實驗心理學家、認知科學家和科普作家。平克廣泛宣傳演化心理學和心智計算理論的心態而聞名於世。1976年畢業於麥基爾大學,1979年穫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專攻實驗心理學。在史丹佛作完一年研究後,到麻省理工學院任教。
斯蒂芬·平克 Steven Pinker | |
---|---|
出生 | 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爾 | 1954年9月18日
居住地 | 美國 |
公民權 | Canadian-American |
母校 | Dawson College 麥基爾大學 哈佛大學 |
知名於 | 心智探奇, The Blank Slate |
獎項 | Troland Award (2003,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Henry Dale Prize (2004, Royal Institution), Walter P. Kistler Book Award (2005), Humanist of the Year award (2006, issued by the AHA), George Miller Prize (2010, Cognitive Neuroscience Society)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演化心理學, 實驗心理學, 認知科學, 語言學 |
平克的學術專業是視覺認知及孩子的語言發展,他有名於把語言是一種「本能」或由自然選擇作生物適應形成這些主張普及。在這一點上,他反對喬姆斯基和其他視語言能力為其他修改產品的人。平克著有《語言本能》、《心智探奇》等。他的著作已經贏得了無數獎項,並且是《紐約時報》的暢銷書。
平克在其著作《白板》中提出「人生來並非是一張白紙,基因和環境對人的塑造,比我們想像的重要得多」的觀點,挑戰了輿論的政治正確即「人人生而平等」、「不同種族之間不存在基因上的優劣和差異」。從2015年各時間到2020年喬治 弗洛伊德事件導致的騷亂中,平克發表了數條推特論及種族主義和暴力。其中6條推特頗有爭議,遭到數百名學者聯名要求美國語言學會撤銷平克在此會的傑出學者身份,然而美國語言學會對此進行了回應,拒絕了公開信的要求,而且公開信的來源成謎。[1][2]。
平克本人則將這些批評者稱為「言論警察」,「想盡辦法在我的文字中搜出冒犯性的詞句。」但該公開信對平克作出的種族相關的指控,在目前美國敏感的社會氛圍中,有着很大的影響力。《紐約時報》認為,「在學術界和出版界爆發的令人擔憂的文化鬥爭中,這封信又打響了一槍。」
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裏爆發了香港中文大學衝突,香港警察攻進了香港中文大學,史迪芬·平克參與了香港監察發起的學術界聯署,讉責香港警察的暴力行為[3],並促請香港政府捍衛學術自由以及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其它參與的知名學者包括諾姆·杭士基、齊澤克、揚尼斯·瓦魯法基斯、羅拔·彼得·佐治和朱迪斯·巴特勒。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