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市政大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北市市政大樓map

臺北市市政大樓(英語譯名:Taipei City Hall),又名臺北市政大樓臺北市政府大樓,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信義區的官署建築,為臺北市政府所在地,1987年動工興建、1994年完工啟用。整棟建築呈「雙十」型狀,地上12層、地下2層。

Quick Facts 臺北市市政大樓, 概要 ...
臺北市市政大樓
Taipei City Hall
Thumb
市政大樓正面
概要
狀態竣工
類型地方政府大樓[*]
地點臺北市信義計劃區
地址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
座標25°2′15″N 121°33′52″E
起造1987年2月
竣工日1994年3月25日
擁有者臺北市政府
高度
高度54.42 米
技術細節
建築面積196,684平方公尺
層數地上12層、地下2層
設計與建造
建築師吳增榮、李俊仁、陳碧潭建築師事務所
地圖
Thumb
Close
Thumb
市政大樓中庭
Thumb
臺北101俯瞰市政大樓及周邊信義計劃區

歷史

1920年臺北設市初期,臺北市役所先以城北小學校部分校舍作為辦公廳舍。1940年,臺北市役所遷入興建完成的新廈,即今行政院中央大樓

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由於原臺北市役所廳舍被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充作辦公廳舍,甫成立的臺北市(省轄市)政府改以舊建成國民學校校舍(今臺北市政府舊廈)作為辦公廳舍。

1967年臺北市改制為直轄市後,因應轄域擴大、人口增加,臺北市政府業務大幅增長。臺北市政府舊廈辦公空間不足、僅能容納千餘員工,許多所屬機關必須在府外租屋辦公,使得市民洽公及機關間的協調聯繫增添許多不便。為了解決辦公處所分散所帶來的困擾,1979年8月,臺北市政府成立「市政大樓籌建會報」,並責由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統籌辦理。1980年,信義計劃區開始進行開發,臺北市政府選擇於此新建臺北市市政大樓。

1987年2月,大樓建築主體工程開工。1992年7月1日,臺北市市政大樓公共事務管理中心成立,職掌臺北市市政大樓辦公廳舍、庶務、財產管理、機電與消防設備維養、安全防護與門禁管制等公共事務管理事宜。1994年3月25日,大樓全部工程完工,臺北市政府與所屬機關進駐辦公;而臺北市政府舊廈一度閒置,之後改作臺北當代藝術館館舍及臺北市立建成國民中學校舍使用。

2005年10月15日,臺北市政府新聞處主辦之「臺北十大特色建築」票選活動公佈結果,十大特色建築分別為臺北101美麗華摩天輪中正紀念堂圓山大飯店總統府國父紀念館西門紅樓新光人壽保險摩天大樓、中油大樓與臺北之家監察院廳舍與臺北市市政大樓則分別名列第11、12位。[1]

2018年10月31日,臺北市政府勞動局局長賴香伶在局長室被前台灣中油派遣工李明彥持鋼筋攻擊,當場頭破血流,緊急送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治療。為加強安全,臺北市市政大樓從隔日上午10時起,一樓四個大門仍維持開放,其他出入口改為實施門禁管制。

沈葆楨廳牌匾爭議

Thumb
市政大樓中庭曾掛上「沈葆楨廳」牌匾

馬英九市府時期,臺北市市政大樓一樓中庭以晚清大臣沈葆楨典故命名為「沈葆楨廳」和掛上「沈葆楨廳」牌匾,2006年12月揭牌。2015年臺北市議員李芳儒要求柯文哲市府推動臺灣原住民族轉型正義,2016年6月臺北市市政大樓公共事務管理中心取消命名和移除牌匾[2]

照片

交通

鐵路運輸

公路運輸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