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大學社區特定區[1](簡稱臺北大學特定區[2][3]、北大特區[1]、北大社區[4])是位在臺灣新北市三峽區與樹林區交界一帶的社區,得名於鄰近的國立臺北大學,屬於都市更新後形成的大學城。進入2000年代之後發展迅速[5]。
沿革
1990年代,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中興法商)確定獨立為國立臺北大學,並將校本部自臺北市中山區遷至臺北縣三峽鎮(今新北市三峽區)。[6]配合臺北大學遷校,臺北縣政府選定三峽舊市鎮西北至樹林市(今新北市樹林區)柑園以南地帶劃定重劃區。[1]這是臺灣首個完整規劃、與大學結合的開發案,也形成臺灣首個大學城。[7][8]此時,北大特區一帶還只是農田、荒地。[9]
1997年4月3日,公告徵收,優先以區段徵收方式辦理。[7]北大特區開發面積185.53公頃,經1998年通盤檢討後,其中臺北大學校區用地約53.54公頃。學校、公園等公共設施用地比例達59%。[2]
地理區劃
北大特區行政區劃上橫跨新北市三峽區、樹林區,屬於臺北都會區邊陲的通勤地帶。[10]東南與三樹路為鄰,南以復興路(縣道110號)為界,西側至北側為福爾摩沙高速公路環繞。
人文景觀
臺北縣政府規劃北大特區時原有意打造田園式的住宅區,但是開發過程中因財政困難,放寬建築容積率,最後實際上形成了數十公尺高的大廈群,區內方正的棋盤式街區保留大量行人空間與綠地,社區集合住宅,通常提供物業管理服務,並設有閱覽室、健身房等社區公共設施,並配有警衛保全。[1]與周圍農業區、舊市鎮地景形成顯著對比。[1]
剛開發時,因為空屋多,與林口重劃區、淡海新市鎮並稱「林、三、淡」、「鬼城」。[1][11]2019年底,北大特區居住人口數達到46,623人,呈現高密度居住人口,且遠遠超過原本都市計劃中的29,500人。[1]到了2022年九合一選舉前夕,已經達到5萬人,成為候選人重點關注地域[5]。謝坤達(2012)的研究指出,居民選擇遷至北大特區的原因有:房屋價格相較都會區核心較低廉、規劃退休人生、房屋坪數較原居地大,還有街道規劃、交通易達性、教育機構風評等。[12]
北大特區屬於新興重劃區,相對缺少歷史感與人文傳統,研究者陳重安(2021)稱當地居民有「選擇性的在地認同」。北大特區居民規劃符合多數居民品味偏好的「李梅樹紀念音樂會」,成為三峽紀念在地藝術家李梅樹的梅樹月藝術祭一部分。相對地,被認為製造噪音及廢棄物污染的樹林柑園「迎尪公」與三峽紫微天后宮的遶境,行經北大特區時會受到居民壓力,僅能安靜行進或繞路通過。[1]
文教
北大特區南半部為國立臺北大學三峽校區,佔地53.54公頃,約重劃區全體三分之一。台北大學籌劃遷址時,即規劃與在地社區相結合,讓「大學社區化、社區大學化」,促進地方發展。[7]
區內還設有下列學校: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有新北市立北大高級中學,初級中等教育階段有新北市立桃子腳國民中小學國中部、北大高級中學國中部,初等教育階段則有桃子腳國民中小學國小部、新北市三峽區龍埔國民小學。
-
北大高中
-
桃子腳國中小
-
龍埔國小
特區內部分里鄰屬於新北市立柑園國民中學、新北市立三峽國民中學學區,並不位在特區內。另外,得名於特區的新北市三峽區北大國民小學也非位於特區內。
交通
北大特區經由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到臺北市約僅需要30分鐘。[13]特區內主要幹道如學勤路、學成路、大學路等道路,有班次密集、行經國道的跨區公車路線,可以直達板橋等都會區。[1]
不過,台北客運原本於北大特區內的學成路調度站,因租約到期,規劃遷至國成街北大國小側門旁,受到家長強烈反對,認為會危及學童安全。因為無法設置調度站,原本的班次預計減少一半以上。[14][15]
軌道運輸方面,特定區至土城區的捷運板南線永寧站公車車程約12分鐘。[7]特定區西南方也有興建中的捷運三鶯線經過,並設有臺北大學站與三峽站(副站名國家教育研究院)。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