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邊主義(英語:Bilateralism)是指兩個國際關係行為體之間進行政策協調的實踐[1],是與單邊主義多邊主義相對應的概念。

兩個國際關係行為體之間相互交往所發生的關係,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法律等各種關係則被稱為雙邊關係[2]

例子

  • 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有雙邊關係,兩國政府相似,價值觀相似,國家元首頭銜相同。 1895年,加拿大政府派遣約翰 · 拉克前往悉尼建立貿易委員會,1935年,加拿大派遣查爾斯 · 伯切爾(澳大利亞首位加拿大高級專員)正式確立兩國關係。[3] 兩國都是戰時盟友,兩國的貿易和經濟關係非常緊密。
  • 印度和尼泊爾自古以來就有雙邊關係,甚至在公元前563年佛誕生之前。 在現代,這種傳統的關係得到了書面條約的確認。 印度和尼泊爾的友好條約於1950年7月簽署。 這對兩國都產生了經濟和政治上的重要影響。 2011年,兩國簽署了新的雙邊投資促進和保護協定。 這些雙邊條約在國際投資法的演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兩國公民可以無需護照或簽證自由過境,在任何一個國家生活和工作,並在任何一個國家擁有財產和業務。 廓爾喀人是印度軍隊的一部分。 數百萬尼泊爾人長期生活在印度。[4]
  • 美國與幾個東亞國家有雙邊關係,特別是韓國、日本和台灣。 在美日安全條約期間,美國與日本結成了雙邊聯盟。 美國還在1953年的《美韓駐軍地位協定》中與朝鮮建立了雙邊聯盟,在1954年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中與中華民國建立了雙邊聯盟。 美國與以北約為中心的多邊聯盟的歐洲國家的關係不同,美國更喜歡與每個東亞國家建立直接關係。 美國傾向於與每個國家建立直接聯繫,而不是建立安全聯盟或舉辦峰會。 從歷史和政治角度看,東亞地區的每個國家都可能成為任何其他國家的對手或目標。 因此,建立相互依賴的多邊聯盟是比較困難的。 美國選擇雙邊條約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為了避免衝突,多邊條約可能就是這種情況(比如多邊條約存在缺陷的風險)。 一個例子是「 hub and spokes」引用,其中美國是「 hub」,東亞國家是「 pokes」; 它們都與美國有聯繫,但彼此之間沒有聯繫。[5]
    • 與北約等多邊關係相比,在討論美國為什麼選擇與東亞國家建立雙邊關係時,有許多獨特的因素。 首先,美國與歐洲國家有着長期存在的關係。 因此,美國更容易建立和形成這種多邊紐帶。 Victor Cha 說: 「 Acheson 認為北約是一個長期審議過程的產物,西歐大國在請求美國幫助之前已經仔細制定了集體防禦計劃,最能說明問題的是,美國將北約視為一個共同的集體防禦安排。」另一個促成因素是東亞相對於歐洲的地理位置。[5] 因為歐洲是「聯繫在一起的」,所以對安全和經濟更有利。 而在東亞,國家之間隔着一個很大的空間,被大量的水和距離所隔開,這使得美國形成多邊聯繫的條件不那麼令人欽佩。 在東亞,也有各種各樣的政權: 共產主義政權、專制政權以及民主政權。 與北約國家相比,北約國家是由民主國家組成的,這在創建多邊關係方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難。 另一個因素是,北約成員國認識到了同樣的威脅來源,那就是蘇聯。 這使得這些北約成員國達成協議,形成這種多邊關係。 然而,在東亞,沒有統一的威脅。 對 ROC 而言,中國被視為威脅。 對於韓國(大韓民國,又稱韓國) ,朝鮮(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又稱朝鮮)是威脅。 因此,由於威脅不同,美國與東亞結成同盟困難重重。 在美國選擇干預東亞雙邊聯盟背後的許多不同解釋中,一些社會歷史學家補充說,美國決策者堅信,與歐洲不同,「低等」亞洲人大概不具備複雜的多邊安全安排組織所需的複雜程度和責任。 克里斯托弗•海默(Christopher Hemmer)和彼得• J •卡岑斯坦(Peter J. Katzenstein)得出結論: 「缺乏信任,宗教和國內價值觀只在少數情況下得到共享,種族問題被視為將美國與亞洲分隔開來的一股強大力量。」。[6]
    • 車維德在《權力遊戲: 美國在亞洲聯盟體系的起源》一文中提出了權力遊戲理論,解釋了美國決定與東亞國家建立一系列雙邊聯盟的原因。 在任何政治或社會環境中,當一個人利用自己的知識或信息對付他人,以便利用自己的環境優勢獲取利益時,權力遊戲就是常用的手段。 根據權力博弈理論,建立聯盟是為了遏制潛在的流氓盟友(流氓國家) ,防止他們採取可能引發更大規模軍事衝突和參與的侵略行為。 流氓盟友(流氓國家)包括台灣的蔣介石,誰是公開計劃和期待收回中國大陸,和韓國的李承晚,誰想要統一朝鮮半島。 美國還擔心日本將恢復其在亞洲的地區實力。 車維德總結說,戰後美國的規劃者選擇這樣一種安全架構,是為了防止東亞親西方獨裁者的侵略,並增加影響力和各國對美國經濟的依賴。
    • 美日同盟是為了防止蘇聯在亞太地區擴張勢力和共產主義而建立的雙邊安全秩序。 美國為日本和其他亞太國家提供安全保護,並提供進入美國市場、技術和供應的機會,作為交換,美國提供外交、經濟和後勤支持,據約翰 · 伊肯伯里(John Ikenberry)說,這將導致「更廣泛的、以美國為中心的戰後反共秩序」。[7]
  • 美國也有與巴拿馬簽訂雙邊協議的歷史,從1903年的《海-布瑙-瓦里拉條約》(Hay-Bunau-Varilla Treaty)開始,該條約規定美國有權修建一條運河,並擁有該運河及其附近的財產,而巴拿馬是主權國家。 取而代之的是《關於巴拿馬運河永久中立和運營的條約》和《巴拿馬運河條約》(均簽署於1977年)。 兩國於2000年簽署了一項雙邊投資條約修正案,兩國各執法機構和金融機構之間還簽署了幾項更為有限的協議。

歷史

關於雙邊主義與多邊主義的利弊,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爭論。 第一次拒絕雙邊主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當時許多政治家得出結論認為,戰前複雜的雙邊條約體系使得戰爭不可避免。 這導致了多邊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的創立(該組織在26年後失敗而解散)。

對雙邊貿易協定的類似反應發生在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之後,當時有人認為,此類協定有助於形成一個關稅上升的循環,從而加劇了經濟衰退。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轉向多邊協議,如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來源請求]

儘管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等現代多邊體系備受矚目,但大多數外交仍然是在雙邊一級進行的。 雙邊主義具有大多數依賴妥協的多邊體系所缺乏的靈活性和便利性。 此外,在力量、資源、金錢、軍備或技術方面的差距更容易被雙邊外交中的強勢一方所利用,強大的國家可能會認為這是雙邊外交的積極方面,相比之下,一國一票規則適用的多邊外交形式更受共識驅動。[來源請求]

20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雙邊稅收協定,即使意在「協調國家間避免雙重徵稅和鼓勵國際投資的政策」,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即允許「跨國公司參與條約購物,國家財政自主權有限,政府往往保持較低的稅率。」[8]

參見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