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約·杜里奧級鐵甲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卡約·杜里奧級鐵甲艦(意大利語:Corazzate della Classe Caio Duilio)[c]是19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為意大利皇家海軍建造的兩艘鐵甲炮塔艦。本艦級共兩艘,「卡約·杜里奧」號[d]和「殷理基·丹多洛」號[e]裝備了當時最大的450毫米(17.7吋)來福線前膛炮[f],是當時尺寸最大,也是最快和火力最強大的艦隻[4]。為了減輕這種大型艦隻的重量,該艦的設計者貝納德通·伯林[g]當時採用了一種激進的解決方案:只為艦體的中央部分保留裝甲,以保護艦隻的機艙和彈藥庫,而艦體其餘部分則被劃分為多個水密隔艙。
本級兩艦的整個服役生涯都相當平順,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意大利海軍主力或者後備艦隊中服役。在服役期間,兩艦主要執行訓練和演習任務。1895年到1898年期間,「殷理基·丹多洛」號進行了大規模的現代化改造工程,但過高的改造成本使得「卡約·杜里奧」號無法進行類似的工程。1900年代中期,兩艦被重新歸類為訓練船。「卡約·杜里奧」號於1909年被從海軍序列中除籍,並被改造成一艘浮動油罐船,而「殷理基·丹多洛」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仍然被作為一艘警備艦[h]服役。在1920年,該艦被送到拆船廠,之後沒有記錄其下落。
設計
因意大利海軍艦隊在利薩海戰中的失利,自19世紀70年代初開始,意大利開始了一項大型的海軍擴張計劃。該計劃的目標是與奧匈帝國海軍相抗衡[9]。此外,隨着1896年蘇彝士運河的開通,標誌着地中海重回重要戰略地位。為此,意大利也需要一直強大的艦隊來保護其在該地區活動的商船[10]。這一擴張計劃發端自由貝納德通·伯林設計的卡約·杜里奧級鐵甲艦。原始計劃中,該艦級裝載35公噸(34長噸;39短噸)岩士唐前膛炮。然而在漫長的建造周期內,兩艦的設計方案被多次修改以適應岩士唐製造的更大型火炮,最終調整為100公噸(98長噸;110短噸)的450毫米口徑炮。[11]
伯林原計劃建造三艘本級艦,但最終迫於巨大的成本壓力而僅建造了兩艘。彼時因意大利國內工業生產能力不足,從造船用原鋼材料到艦載輪機和武器裝備都必須依賴進口[12]。卡約·杜里奧級的設計由此為之後兩款意大利鐵甲艦的基礎,其中意大利級依然由伯林主導設計並於1876年開建,而勞利亞的魯傑羅級則由朱塞佩·米凱利[i]設計並在1881至1882年間開建。[14]

卡約·杜里奧級艦體全長109.16米(358呎2吋),垂標間距為103.5米(339呎7吋),吃水深8.31至8.36米(27呎3吋至27呎5吋)。「卡約·杜里奧」號舷寬103.5米(339呎7吋),而「殷理基·丹多洛」號略窄,為19.65米(64呎6吋)。「卡約·杜里奧」號在常規負載下排水量為10,962長噸(11,138公噸),滿載時則達到10,962長噸(11,138公噸)。「殷理基·丹多洛」號的排水量稍大,常規負載下和滿載時分別為11,025長噸(11,202公噸)和12,037長噸(12,230公噸)。[11]
本艦級在艦首部有一座小型的上層建築,包括指揮塔和一根煙囪。這跟煙囪通過上層輕甲板[j]與包括中央的戰鬥桅[k]以及包括二號煙囪在內的艦尾上層建築相連接。這兩艦是世界上所有大國海軍中第一批不再用帆具而僅用戰鬥桅的鐵甲艦。兩艦通常配備有420名官兵,後期擴編為515名。艦上都額外搭載了一些小型船隻,但「卡約·杜里奧」號在艦尾專門設置了一個隔間以用於容納一艘小型魚雷艇,26.5長噸(26.9公噸)的「Clio」號。[11]
艦載推進系統由兩台直立複合蒸汽機組成,每台驅動一具單螺旋槳,蒸汽由八座燃煤矩形鍋爐提供。鍋爐被分成兩組,一組在前,一組在後,每組被分成共用一根煙囪進行排煙。「卡約·杜里奧」號引擎的總馬力為7,711匹指示馬力(5,750千瓦特),可以達到最高時速15.04節(27.85公里每小時;17.31哩每小時)。「殷理基·丹多洛」號最早安裝引擎的具體數值未見記載,但在1895年到1898年期間,該艦改裝新引擎輸出馬力8,045匹指示馬力(5,999千瓦特),最高時速15.6節(28.9公里每小時;18.0哩每小時)。兩艦可以以13節(24公里每小時;15哩每小時)達到2,875海里(5,324公里;3,308哩)的續航里程,而當航速降至10節(19公里每小時;12哩每小時)時則可達到3,760海里(6,960公里;4,330哩)。[11]

「卡約·杜里奧」號和「殷理基·丹多洛」號裝備了由4門450毫米(17.7吋)100噸20口徑大炮組成的主炮組,分別安裝在艦體中部梯形分佈的兩座炮塔內。這些火炮發射1,905英磅(864公斤)的炮彈,根據推進劑裝藥情況,炮口初速為1,490至1,670呎每秒(450至510米每秒)。由於炮身體積太大,這些火炮的射速僅為每十五分鐘一發。按照當時主力艦的慣例,每艦裝備三具356毫米(14吋)魚雷管[11]。魚雷攜帶125公斤(276磅)彈頭,射程600米(2,000呎)。[17]
在整個服役生涯中,艦上的武器裝備都得到了重大修改。1890年,「卡約·杜里奧」號換裝3門120毫米(4.7吋)40倍徑的火炮,這幾門炮可以以2,854呎每秒(870米每秒)的速度發射36磅(16公斤)炮彈[18]。1900年,又增加了2門75毫米(3吋)炮、8門57毫米(2.2吋)40倍徑速射炮以及4門37毫米(1.5吋)20倍徑轉輪炮[11]。57毫米炮由Nordenfelt公司製造,發射6磅(2.7公斤)炮彈[19]。「殷理基·丹多洛」號於1895年到1898年間接受改造,艦上武裝被全部修改。其中17.7吋炮被4門250毫米(10吋)40倍徑速射炮取代,這種炮可以以2,460呎每秒(750米每秒)發射494.3磅(224.2公斤)穿甲彈[20][21]。其二級炮組包括5門120毫米(4.7吋)40倍徑炮,16門57毫米(2.2吋)43倍徑速射炮,8門37毫米(1.5吋)20倍徑哈乞開斯轉輪加農炮以及4挺機槍[19][22]。

本級艦體由鋼帶裝甲防護,其最厚的部分達到600米(2,000呎)以保護艦上的彈藥庫和機艙。水線裝甲帶由法國鋼鐵廠商施耐德·克魯索工廠[l]製造。中央裝甲堡和炮塔採用新式的鎳鋼裝甲。裝甲帶兩端由400毫米(15.75吋)厚的橫向水密艙壁連接,裝甲甲板厚達28至51毫米(1.1至2吋)。兩艦的炮塔裝備有432毫米(17吋)厚的鋼板,而「殷理基·丹多洛」號後來安裝的炮塔僅有220毫米(8.8吋)的鋼板。兩艦的艦首和艦尾沒有裝設裝甲,取而代之的是細分為蜂窩式「筏子」,旨在減少進水的風險。[20]
艦體首尾兩端缺乏裝甲保護的設計引發了爭議,前皇家海軍總建造師愛德華·占士·里德[m]參觀了正在建造的船隻之後,批評了這一特殊的設計特點。他認為如果任何一端受到損壞而進水都會破壞艦體的穩定性。意大利新任海軍部長西蒙·帕科雷特·迪聖邦(Simone Pacoret di Saint-Bon)在議會會議上回答說,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除非水密艙的所有艙壁都被摧毀。[25]
艦隻
服役記錄

1880年3月,在炮射試驗期間,「卡約·杜里奧」號後炮塔其中一門炮曾發生爆炸事故[26][27]。加入艦隊後,兩艘艦隻都在現役中隊服役,儘管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它們都在現役中隊和預備役中隊之間輪換。 在此期間,他們主要忙於進行訓練演習。就在這兩艘卡約·杜里奧級服役後不久,意大利於1882年加入了與德意志帝國與奧匈帝國組成的三國同盟。其結果是意大利的假想敵變成了法國[28]。此後,這些艦艇參加的演習經常模擬針對數量上佔優勢的法國地中海艦隊的防禦行動。在1893年的演習中,「卡約·杜里奧」號扮演意大利防守艦隊中的一員,而「殷理基·丹多洛」號則負責扮演假想敵部隊[29]。
從 1895 年開始,「殷理基·丹多洛」號進行了大規模的現代化改造,加裝了全新的武器和引擎,以及第二根軍用桅杆。1900年由於項目成本過高,海軍決定不按照與「殷理基·丹多洛」號相同的方式改造「卡約·杜里奧」號,轉而進行了更為有限的改裝,主要是安裝了大量副炮[20]。1902年,「卡約·杜里奧」號從前線服役中撤出,此後被用作訓練船[30]。「殷理基·丹多洛」號緊隨其後於1905年改為炮術訓練艦[31]。1909年,「卡約·杜里奧」號被從海軍名冊中除名,並被解除武裝。之後,該艦被改裝成一艘漂浮的油罐船,其最終命運不得而知[11]。「殷理基·丹多洛」號又繼續服役了幾年,先是於1913年成為利比亞托布魯克的警備艦。在意大利於1915年5月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該艦被轉移到布林迪西和威尼斯繼續擔任警備艦[26]。該艦於1920年1月遭受重創,之後被拆解報廢[22]。
腳註
參考書目
期刊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