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加拿大的一座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卡加利[3](英語:Calgary,發音: /ˈkælɡəri/),中國大陸譯為卡爾加里,又譯卡加立[4]、卡技利,簡稱卡城,是位於加拿大亞伯達省南部洛磯山脈山麓的城市,是該省最大城市,加拿大第三大都會區溫哥華以東、以及第一大都會區多倫多以西之間最大的城市,也是加拿大的第五大都會區暨第三大城,城市人口約130萬。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8年8月23日) |
卡加利 Calgary | |
---|---|
城市 | |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卡加利市中心天際線、斯蒂芬大道、洛希德之家、奧林匹克廣場、南亞伯達理工學院, 卡加利牛仔節 | |
格言:向前進 (onward) | |
坐標:51°02′N 114°03′W | |
國家 | 加拿大 |
省 | 亞伯達省 |
政府 | |
• 市長 | Jyoti Gondek |
• 行政機關 | 卡加利市議會 |
面積(2021)[1] | |
• 城市 | 726.5 平方公里(280.5 平方哩) |
• 陸地 | 820.62 平方公里(316.84 平方哩) |
• 市區 | 621.72 平方公里(240.05 平方哩) |
• 都會區 | 5,098.68 平方公里(1,968.61 平方哩) |
海拔 | 1,045 米(3,428 呎) |
人口(2021年)[2] | |
• 城市 | 1,306,784人 |
• 密度 | 1,592.4人/平方公里(4,124人/平方哩) |
• 市區 | 1,305,550 |
• 市區密度 | 2,099.9人/平方公里(5,439人/平方哩) |
• 都會區 | 1,481,806 |
• 都會區密度 | 290.6人/平方公里(753人/平方哩) |
時區 | 北美山地時間(UTC-7) |
• 夏時制 | 北美山地夏令時間(UTC-6) |
網站 | www |
卡加利是亞伯達省的經濟、金融和文化中心,工程師密度位居加拿大全國第一,並多次被評為「世界上最乾淨的城市」[5]。其為1988年第15屆冬季奧運的主辦都市,2009年第40屆國際技能競賽亦在此舉行。
在歐洲人定居卡加利之前,該地附近的地區便已有原住民居住。在1787年,探險家大衛·湯普森在進行測繪期間於弓河岸邊度過了寒冬,為有記錄首名到卡加利一帶的歐洲人,而首名定居卡加利的歐洲人則為約翰·格連,時為1873年[6]。1873年卡加利成為了西北騎警(North West Mounted Police,現加拿大皇家騎警)的一所驛站,當時名為比斯波堡(Fort Brisebois),後來在1876年於麥克勞上校的領導下以蘇格蘭茂爾島的地名卡加利為該驛站命名。
及後加拿大太平洋鐵路修建至此,卡加利逐漸發展成商業及農業重鎮,而該鐵路綫的總部至今仍設於卡加利。卡加利在1884年正式取得鎮(Town)地位,選出了首任鎮長,而於10年後更取得市(City)的地位。
1941年這裏發現了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從此該市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世界上眾多的石油公司都在這裏設有常駐機構,很多大的石油公司的總部就設在該市,因此卡加利也被稱作加拿大的能源中心。1988年該市舉辦過第十五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當時作為賽場的室內滑冰場位於知名學府卡加利大學的校區內。
卡加利屬洛磯山脈的山麓丘陵地帶。
卡加利的天氣素以多變著稱,甚至市內流傳着「一天之中你會體會到一年四季」的說法。當地夏天出現冰雹的概率也比較大。卡加利四季分明, 春、秋、冬三季較長,夏季較短,往往到了5月初還會有飄雪的日子,而最冷的月份一般集中在2月和3月。該市陽光充沛,平均年日照時間居全國之首。
卡加利國際機場(1991-2020)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濕熱指數 | 17.3 | 21.9 | 25.2 | 27.2 | 31.6 | 37.0 | 36.9 | 36.4 | 32.9 | 28.7 | 22.6 | 19.4 | 37.0 |
歷史最高溫 °C(°F) | 17.6 (63.7) |
22.6 (72.7) |
25.4 (77.7) |
29.4 (84.9) |
32.4 (90.3) |
36.3 (97.3) |
36.3 (97.3) |
36.7 (98.1) |
33.3 (91.9) |
29.4 (84.9) |
23.1 (73.6) |
19.5 (67.1) |
36.7 (98.1) |
平均高溫 °C(°F) | −1.5 (29.3) |
0.1 (32.2) |
3.8 (38.8) |
10.8 (51.4) |
16.4 (61.5) |
19.7 (67.5) |
23.5 (74.3) |
23.1 (73.6) |
18.3 (64.9) |
11.1 (52.0) |
4.1 (39.4) |
−0.4 (31.3) |
10.8 (51.4) |
日均氣溫 °C(°F) | −7.6 (18.3) |
−5.9 (21.4) |
−2.2 (28.0) |
4.5 (40.1) |
9.9 (49.8) |
13.7 (56.7) |
16.9 (62.4) |
16.2 (61.2) |
11.5 (52.7) |
4.9 (40.8) |
−1.7 (28.9) |
−6.3 (20.7) |
4.5 (40.1) |
平均低溫 °C(°F) | −13.5 (7.7) |
−11.8 (10.8) |
−8.1 (17.4) |
−1.9 (28.6) |
3.4 (38.1) |
7.7 (45.9) |
10.2 (50.4) |
9.2 (48.6) |
4.7 (40.5) |
−1.3 (29.7) |
−7.5 (18.5) |
−12.1 (10.2) |
−1.7 (28.9) |
歷史最低溫 °C(°F) | −44.4 (−47.9) |
−45 (−49) |
−37.2 (−35.0) |
−30 (−22) |
−16.7 (1.9) |
−3.3 (26.1) |
−0.6 (30.9) |
−3.2 (26.2) |
−13.3 (8.1) |
−25.7 (−14.3) |
−35 (−31) |
−42.8 (−45.0) |
−45 (−49) |
歷史最低風寒指數 | −52.1 | −52.6 | −44.7 | −37.1 | −23.7 | −5.8 | 0.0 | −4.1 | −12.5 | −34.3 | −47.9 | −55.1 | −55.1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10.0 (0.39) |
11.8 (0.46) |
17.7 (0.70) |
29.6 (1.17) |
61.1 (2.41) |
112.7 (4.44) |
65.7 (2.59) |
53.8 (2.12) |
37.1 (1.46) |
17.1 (0.67) |
16.3 (0.64) |
12.5 (0.49) |
445.4 (17.54) |
平均降雨量 mm(吋) | 0.1 (0.00) |
0.1 (0.00) |
1.1 (0.04) |
12.6 (0.50) |
52.5 (2.07) |
112.5 (4.43) |
65.7 (2.59) |
53.5 (2.11) |
33.8 (1.33) |
8.3 (0.33) |
1.7 (0.07) |
0.3 (0.01) |
342.2 (13.48) |
平均降雪量 cm(吋) | 16.6 (6.5) |
16.9 (6.7) |
23.8 (9.4) |
22.9 (9.0) |
9.6 (3.8) |
0.2 (0.1) |
0.0 (0.0) |
0.0 (0.0) |
2.2 (0.9) |
11.5 (4.5) |
18.8 (7.4) |
16.3 (6.4) |
138.8 (54.7) |
平均降水天數(≥ 0.2 mm) | 7.4 | 7.8 | 8.8 | 9.8 | 11.1 | 14.5 | 12.9 | 10.4 | 8.3 | 7.8 | 8.0 | 7.2 | 114.0 |
平均降雨天數(≥ 0.2 mm) | 0.3 | 0.22 | 0.83 | 4.8 | 10.0 | 14.5 | 12.9 | 10.0 | 7.7 | 4.4 | 1.5 | 0.22 | 67.4 |
平均降雪天數(≥ 0.2 cm) | 7.8 | 7.9 | 9.3 | 7.0 | 2.4 | 0.08 | 0.0 | 0.13 | 0.96 | 4.6 | 7.1 | 7.7 | 55.0 |
平均相對濕度(%) (3pm) | 55.7 | 54.7 | 50.2 | 42.7 | 43.8 | 49.2 | 46.8 | 44.3 | 44.3 | 45.3 | 54.2 | 56.3 | 49.0 |
月均日照時數 | 119.5 | 144.6 | 177.2 | 220.2 | 249.4 | 269.9 | 314.1 | 284.0 | 207.0 | 175.4 | 121.1 | 114.0 | 2,396.3 |
可照百分比 | 45.6 | 51.3 | 48.2 | 53.1 | 51.8 | 54.6 | 63.1 | 62.9 | 54.4 | 52.7 | 45.0 | 46.0 | 52.4 |
平均紫外線指數 | 1 | 1 | 2 | 4 | 6 | 7 | 7 | 6 | 4 | 2 | 1 | 0 | 3 |
數據來源: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Canada[7]and Weather Atlas[8] |
}}
年份 | 人口 | ±% |
---|---|---|
1901 | 4,091 | — |
1906 | 11,967 | +192.5% |
1911 | 43,704 | +265.2% |
1916 | 56,514 | +29.3% |
1921 | 63,305 | +12.0% |
1926 | 65,291 | +3.1% |
1931 | 83,761 | +28.3% |
1936 | 83,407 | −0.4% |
1941 | 88,904 | +6.6% |
1946 | 100,044 | +12.5% |
1951 | 129,060 | +29.0% |
1956 | 181,780 | +40.8% |
1961 | 249,641 | +37.3% |
1966 | 330,575 | +32.4% |
1971 | 403,319 | +22.0% |
1976 | 469,917 | +16.5% |
1981 | 592,743 | +26.1% |
1986 | 636,107 | +7.3% |
1991 | 710,795 | +11.7% |
1996 | 768,082 | +8.1% |
2001 | 878,866 | +14.4% |
2006 | 988,193 | +12.4% |
2011 | 1,096,833 | +11.0% |
2016 | 1,239,220 | +13.0% |
2021 | 1,306,784 | +5.5% |
來源:加拿大統計局 |
當地人口超過130萬,60%為白人,少數族裔中,南亞人佔大多數。[1]
卡加利分為東南(SE)、東北(NE)、西南(SW)、西北(NW)四個區(Quadrants),主要以弓河(Bow River)作南北分界,中央街(Centre St)和南部的麥考德徑(MacLeod Trail)作東西分界。市中心(City Center,通稱Downtown)主要位於東南和西南區。本市共有超過180小區(Neighborhoods),列表如下:
NW
|
NE
|
SW
|
SE
|
卡加利經濟一向以來都是以石油和天然氣以及油砂為主,大量加拿大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商駐紮於此,如加拿大BP、加拿大自然資源公司、塞諾佛斯能源、恩卡納、帝國石油、森科能源、加拿大殼牌、哈斯基能源、橫加、尼克森公司、國際管道公司等。[9]
卡加利是加拿大西部的主要運輸中心。該市東北區的卡加利國際機場是加國第4大的機場,也是一個主要貨運物流中心。卡加利國際機場有直飛航班前往加國各大主要城市、美國、歐洲和中美洲等地,亦有貨運航班往亞洲。由於卡加利也位於橫加公路(1號公路)和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PR)上,因此也是個主要物流中心。卡加利/斯普林班克機場也位於此地。
卡城也有一個完善的街道及快速公路系統。大部份街道以數字及區別命名(例 14 Street SW 西南14街、7 Avenue SW 西南7大道,Streets街是南北走向,Avenues大道是東西走向),但在住宅小區內則大部份以小區名命名(例 西南Woodbine小區有Woodbine Blvd SW、Woodmont Way SW等)。 主要高速公路有橫加公路、鴉童徑(Crowchild Trail)、 鹿蹄徑(Deerfoot Trail,向北可通往省會愛民頓,往南可到達加美邊境)、弓徑(Bow Trail)、鏡蕪徑(Glenmore Trail,亞省8號公路)等。
卡城是北美洲第一批興建現代輕鐵系統的城市之一。系統名為C-train,總長60km,設有2條主要在地面營運路線(201及202),由市營的卡加利運輸局營運。該部門亦擁有800輛巴士和營運市內超過160條巴士路綫;巴士和輕鐵系統相輔相承。
七月初,一年一度的卡加利牛仔節是該市最著名的節日,每年都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但主要是美國的遊客。
市中心內有數座博物館,當中葛倫堡博物館為西加拿大最大規模的美術館。市內其他主要博物館包括位於華埠的卡城中華文化中心(佔地七萬平方呎)、位於奧林匹克公園的加拿大體育名人堂、軍事博物館、機場南面的機庫航空博物館(前稱:卡加利航空航天博物館)、以及民俗公園歷史村。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