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香港記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卜少夫(1909年6月21日—2000年11月4日),江蘇江都縣人[1],原名卜寶源[1],筆名邵芙、龐舞陽等[1]。1937年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新聞科,為已故名作家。解放軍控制中國大陸後,卜長年定居香港,亦曾當選中華民國英屬香港選區僑選立法委員。亦是無名氏(卜乃夫)的二哥。「卜少夫」一名起自其父親於1924年5月離世時[1],卜少夫跟其兄弟分別自行更名為「少夫」、「力夫」、「乃夫」以及「幼夫」[1]。
卜少夫在1909年6月21日生於鎮江[1][2],早年就讀南京下關基督小學[1]、聖公會道勝學校[1]、南京益智中學[1]、吳淞中國公學(現為上海市吳淞中學)及日本明治大學新聞系[2],有1兄4弟[1]。他曾任職《嘉興民國日報》(1930年至1932年、編輯主任)[2]、南昌《真實報》(1933年、編輯主任)[2]、青年與戰爭社編輯(1933年)[2]、江西怒潮劇社導師(1933年)[2]、《南京新聞報》(1934年、編輯)[2]、南京《扶輪日報》(1935年至1936年、採訪主任[2])以及南京《新京日報》(1936年至1937年、採訪主任)[2]。1938年至1940年任印尼《吧城新報》及香港立報戰地特派員[2],同期,即1939年至1940年亦擔任廣州民國日報、武漢日報和香港大公報戰地記者[2]。至1941年轉任貴陽中央日報資料室主任[2],1942年出任重慶中央日報採訪主任[2],1943年離職[2]。卜少夫同年(1943年)擔任中央週刊社編輯[2],1944年至1945年再次任職重慶中央日報採訪主任[2]。
為不同報社服務的同時,卜少夫也曾辦報。1945年,身為上海《申報》副總編輯及南京中央日報編輯主任的他[2]創辦《新聞天地》。當時曾創下了中國雜誌銷售量最高、壽命最長的紀錄,並為1945年至1949年留下了大量的政治史料與社會史料。自1946年起,他涉足新聞教學工作,不但於1946年至1947年間在中國新聞專科學校出任教授[2],還於1954年到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以新聞與傳播學系教授身份講學[2]。後來於1965年,他創辦旅行雜誌社[2],1970年應邀任中國航空香港分公司顧問[2]。另在卜88歲至91歲間,將近3年,他每天為香港星島日報撰寫專欄,勤於筆耕。
在新聞界以外,卜少夫尚有其他發展。他曾在1978年當選香港出版人發行人協會理事長[2],又在1981年至1986年間成為台灣立法院委員[2]。直至2000年11月4日,卜少夫因肺癌病歿於香港律敦治醫院[1]。
李敖如是說:「傳記文學」三十八年來,本是劉紹唐個人特色的雜誌,他走了,「不見替人」的情況是明顯的,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情況也是明顯的。吳老師的憂慮,實非偶然也。日前陸鏗電話中向我商量,說卜少夫想把一手創辦半個世紀的「新聞天地」送給李敖,由李敖接手辦下去,卜少夫說全世界只有李敖最信得過。我說「新聞天地」是卜少夫個人特色的雜誌,理應與卜少夫「及身而絕」,但他活得太久了,結果該絕而不絕,弄得屍居餘氣。他的厚愛,我謝了。
卜少夫曾出版以下多本書籍(以下列表未能盡錄):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