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萊茵-西法倫

德國聯邦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

北萊茵-西法倫州[4][5](德語:Nordrhein-Westfalen發音:[ˌnɔʁtʁaɪn vɛstˈfaːlən] )是德國人口最多、GDP最高的一個聯邦州,總面積34,080平方公里,首府位於杜斯多夫。該州坐落於德國西部,與比利時荷蘭接壤,總人口超過1,800萬,為德國人口第一大州。

快速預覽 北萊茵-西法倫州 Nordrhein-Westfalen, 首府 ...
北萊茵-西法倫州
Nordrhein-Westfalen
 德國聯邦州
北萊茵-西法倫州旗幟
旗幟
北萊茵-西法倫州徽章
徽章
座標:51°28′N 7°33′E
首府杜斯多夫
政府
 • 州長亨德里克·維斯特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
 • 執政黨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 / 自由民主黨
 • 參議院票數6票(共69票)
面積
 • 總計34,110.26 平方公里(13,170.05 平方哩)
人口(2023-12-31)[1]
 • 總計18,190,422人
 • 密度533人/平方公里(1,381人/平方哩)
時區CETUTC+1
 • 夏時制CESTUTC+2
ISO 3166碼DE-NW
GDP/名義€5430.3億(2010年)[2][3]
NUTS區號DEA
網站www.nrw.de
關閉
代特莫爾德附近的埃克斯滕岩石(Externsteine)

北萊茵-西法倫州擁有德國人口超過10萬的81個市鎮中的30個,包括科隆(超過100萬)、州首府杜斯多夫(63萬)、多蒙特和埃森(各約59萬)以及其他主要位於萊茵-魯爾大都會區的城市,萊茵-魯爾大都會區是德國最大的都市區,也是歐洲大陸第四大城市區。萊茵-魯爾位於歐洲藍香蕉區的中心,因此與蘭斯塔德弗拉芒和法蘭克福的萊茵-美茵都會區等其他歐洲大都會區有着便利的交通。

北萊茵-西法倫州於1946年二戰後由盟軍佔領德國的英國軍事管理機構從普魯士西法倫省萊茵省北部以及利珀自由州分離出來並組合,並於1949年成為西德的一個州。北威州的波恩在1990年德國統一之前一直是聯邦首都,在1999年之前一直是政府所在地。

在文化上,北萊茵-西法倫州不是一個統一的地區;萊茵蘭西法倫利珀地區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尤其是在傳統習俗方面。其經濟是德國各州中按GDP最大的,但人均GDP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歷史

萊茵蘭

該地區的第一個書面記錄是由羅馬帝國征服者尤利烏斯·凱撒所寫,萊茵河以西的領土被埃布羅內斯人佔領,萊茵河以東的領土被烏比人(Ubii,科隆對面)和蘇甘布里人佔領。烏比人和其他一些日耳曼部落(如庫格爾尼人)後來定居在萊茵河西岸的羅馬下日耳曼尼亞行省。尤利烏斯·凱撒征服了左岸的部落,奧古斯都則在萊茵河上建立了許多防禦工事,但羅馬人從未在右岸站穩腳跟,蘇甘布里人與包括滕克特里人和烏西佩特人在內的其他幾個部落相鄰。西甘布里人和萊茵河地區以北是布魯克特里人。

隨着羅馬帝國的衰落,許多部落被統稱為利普里安法蘭克人,他們沿着萊茵河兩岸向前推進,到5世紀末,他們征服了所有以前受羅馬影響的土地。到了8世紀,法蘭克人的統治在德國西部和高盧北部牢固確立,但與此同時,在北方,威斯特伐利亞被向南推進的薩克森人佔領。

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的法蘭克人最終建立了一個帝國,首先控制了他們的利普里安親屬,然後控制了薩克森人。在《凡爾登條約》中,加洛林王朝分裂,河東省的部分落入東法蘭克,而河西省則屬於洛林王國

奧托一世(973年去世)時代,萊茵河兩岸已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萊茵蘭領土被分為莫瑟爾河畔的上洛林公國默茲河畔的下洛林公國。奧托王朝既有薩克森血統,也有法蘭克血統。

隨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中央權力逐漸減弱,萊茵蘭分裂成許多小的、獨立的、獨立的變遷和特殊時期。舊的洛林分治已經過時,儘管這個名字在法國洛林仍然存在,在整個中世紀甚至現代,這些地區的貴族經常試圖保留洛林內一位公爵的想法,這是林堡公爵布拉班特公爵所宣稱的。因此林堡繼承戰爭等鬥爭繼續在現在的萊茵蘭-威斯特伐利亞與鄰國比利時和荷蘭之間爆發。

儘管萊茵蘭地區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並在各個戰爭時期遭受法國鄰國的蹂躪,但它仍然繁榮昌盛,在德國文化和進步中處於領先地位。阿亨德國皇帝的加冕之地,萊茵河的教會公國在德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普魯士於1609年首次接觸萊茵河,佔領了克萊沃公國,大約一個世紀後,上蓋爾登莫爾斯也成為普魯士的領土。1795年巴塞爾和約簽訂,萊茵河左岸全部割讓給法國,1806年,萊茵諸侯全部加入萊茵邦聯

維也納會議後,普魯士獲得了整個萊茵蘭,其中包括貝格大公國特里爾科隆教會選帝侯國阿亨科隆自由市以及近百個小領主和修道院。普魯士萊茵省於1822年成立,普魯士巧妙地讓下萊茵地區保持原有的自由主義制度,這些地區在法國共和統治下已經習慣了這種制度。1920年,奧伊本和馬爾默迪地區被劃歸比利時,今屬比利時德語區

威斯特伐利亞

公元1年左右,威斯特伐利亞地區發生了多次入侵,甚至可能有一些永久性的羅馬或羅馬化定居點。條頓堡森林之戰發生在奧斯納布克附近,參加這場戰鬥的一些日耳曼部落來自威斯特伐利亞地區。查理曼大帝被認為在帕德博恩和附近地區度過了相當長的時間。他的薩克森戰爭也部分發生在今天被認為是威斯特伐利亞的地方。民間傳說將他的對手維杜金德代特莫爾德比勒菲爾德萊姆戈奧斯納布克和威斯特伐利亞其他地方附近的地方聯繫起來。維杜金德被埋葬在恩格爾,這也是一個傳說的主題。

威斯特伐利亞(Westfalahi)最初是薩克森公國的一個地區,與安格里亞、東伐利亞和諾爾達爾賓吉亞一起。1180年,威斯特伐利亞被巴巴羅薩皇帝升格為公國。威斯特伐利亞公國僅包括利珀河以南的一小部分地區。

Thumb
1648年在明斯特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17和18世紀,威斯特伐利亞的部分地區處於勃蘭登堡-普魯士的控制之下,但大部分地區仍是分裂的公國和其他封建勢力範圍。1648年在明斯特和奧斯納布克簽署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了三十年戰爭。條約產生的民族國家主權概念被稱為「威斯特伐利亞主權」。

由於新教改革,威斯特伐利亞沒有主流宗教。天主教和路德教相對平等。路德教在東部和北部地區勢力強大,擁有眾多自由教會。明斯特、帕德博恩被認為屬於天主教,奧斯納布克幾乎被天主教和新教所瓜分。

普魯士軍隊耶拿-奧爾施泰特戰役中戰敗後,1807年的《蒂爾西特條約》將威斯特伐利亞領土從1807年到1813年劃歸威斯特伐利亞王國威斯特伐利亞王國拿破崙建立,是法國的一個附庸國。這個國家只是與歷史上的地區同名;它只包含威斯特伐利亞的一小部分,而主要由黑森和東伐利亞地區組成。

維也納會議後,普魯士王國獲得了威斯特伐利亞地區的大片領土,並於1815年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亞省。前王國最北部的部分,包括奧斯納布克,已成為漢諾威和奧登堡州的一部分。

合併後

北萊茵-西法倫州在1946年於英國軍事佔領下成立,由二次大戰前屬於普魯士西法倫省萊茵省北部組成。1947年,南邊的利珀併入,形成了目前的範圍及邊界。

在2005年5月22日北萊茵-西法倫州選舉上,基民盟獲得壓倒性勝利,該黨的最高候選人尤爾根·魯特格斯(德語:Jurgen Rüttgers)組建一個由基民盟和自民黨組成的新聯合政府,取代由施泰因布呂克(Steinbrück)領導的的前政府。魯特格斯在2005年6月22日上的聯邦州中被推選為新任的州長;而在2010年州大選後,社民黨的克拉夫特獲勝並接任州長。

年表

  • 1949年5月8日:聯邦德國制定《基本法》,北萊茵-西法倫成為德國的一個聯邦州
  • 1949年5月10日:德國聯邦議會確定波恩為臨時德國聯邦首都。
  • 1953年3月10日:州法庭確定州的代表色、州旗和州徽。
  • 1953年5月12日:萊茵蘭(Rheinland)與西法倫-利珀(Westfalen-Lippe)州區聯合體(Landschaftsverband)成立。
  • 1954年5月11日:WDR建成。
  • 1965年7月30日:州政府在波鴻創立魯爾大學
  • 1968年12月16日:州政府成立多蒙特大學
  • 1971年8月1日:北威州擁有15所專科高校分佈在阿亨、比勒菲爾德、波鴻、多蒙特、杜伊斯堡、杜斯多夫、埃森、哈根、科隆、克雷費德萊姆戈、明斯特、帕德博恩、席根烏帕塔爾
  • 1972年5月16日:綜合大學在杜伊斯堡、埃森、帕德博恩、席根和烏帕塔爾建立。
  • 1974年通過基層區劃改革法,並於1975年1月1日生效。
  • 1975年德國唯一的遠距教學大學哈根函授大學成立。
  • 1994年10月17日:新的縣製法和市鎮法生效,取消市鎮的雙重隸屬關係;同時州議會、大市長和市長的直選完成。
  • 1999年7月6日:北威州憲法法院解釋,5%的限定在地方選舉中違憲,該比例在地方選舉法中被取消。
  • 2003年1月1日:所有綜合大學完成向大學的轉變。

地理

區域情況

萊茵-魯爾都會區位於北萊茵-西法倫州,也是德國最重要的經濟區。魯爾區城市群位於北萊茵-西法倫州境內,主要包括波鴻博特羅普多蒙特杜伊斯堡埃森蓋爾森基興哈根哈姆黑爾訥米爾海姆奧伯豪森。此外的大型城市有明斯特比勒菲爾德帕德伯恩席根波恩科隆阿亨門興格拉德巴赫克雷費德,以及坐落於魯爾區以南的州首府杜斯多夫;位於丘陵地區的城市有烏帕塔爾雷姆沙伊德索林根

相鄰州

北萊茵-西法倫在北邊鄰接下薩克森州,東邊是黑森州,南邊是萊茵蘭-普法茲州,西邊是比利時,西北邊是荷蘭

歷史區域

行政區劃

北萊茵-西法倫州議會設在杜斯多夫。

下轄行政區

更多資訊 萊茵蘭, 威斯特伐利亞-利珀 ...
萊茵蘭 威斯特伐利亞-利珀 Thumb
萊茵蘭(綠色)和威斯特伐利亞-利珀(紅色)地區當局
行政區
(Regierungsbezirke)
行政區
(Regierungsbezirke)
杜斯多夫行政區
Regierungsbezirk Düsseldorf
RegierungsbezirkDüsseldorf
阿恩斯貝格行政區
Regierungsbezirk Arnsberg
RegierungsbezirkArnsberg
科隆行政區
Regierungsbezirk Köln
RegierungsbezirkKöln
代特莫爾德行政區
Regierungsbezirk Detmold
RegierungsbezirkDetmold
明斯特行政區
Regierungsbezirk Münster
RegierungsbezirkMünster
關閉

該地區起初(1816年)曾經有7個行政區。

  • 1822年,克萊沃行政區與杜斯多夫行政區合併
  • 1947年,棉登行政區與代特莫爾德行政區合併
  • 1972年,阿亨行政區與科隆行政區合併

縣和非縣轄城市

本州包含31個,即圖中黑色數字。


本州有23個非縣轄城市,即上圖中紅色數字。非縣轄城市直接爲州的下一級,不屬於任何管轄。


城鎮和城市

政治

Thumb
首府杜斯多夫議會大樓

北萊茵-西法倫州的政治運作於一個聯邦議會制代議民主共和國的框架之內。與聯邦層級相同,該州的兩大主要政黨為中間偏右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和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黨(SPD)。自1966年至2005年,北萊茵-西法倫州一直由社會民主黨或由其主導的政府執政。

該州的立法機關為州議會(德語:Landtag)。州議會有權在州級權限範圍內立法,例如文化事務、教育制度、內部安全(如警察)、建築監管、公共衛生監督以及媒體等領域;這些不同於聯邦專屬的立法事務。

北萊茵-西法倫州採用與德國聯邦層級相同的選舉制度:個人化比例代表制。每5年,該州公民會舉行一次全州選舉,選出至少181名州議會議員。只有獲得至少5%選票的政黨才能在議會中獲得席位。

州議會、議會黨團及由至少7名議員組成的議會小組,均有權向州議會提出法律草案供審議。由州議會通過的法律將送交州長(即部長主席)簽署,相關部會部長亦須共同簽署,並在《法律與政令公報》上正式公佈。

州長

更多資訊 序號, 姓名 ...
北萊茵-西法倫州州長列表
序號 姓名 圖像 生卒年份 政黨隸屬 任期開始 任期結束
1 魯道夫·阿梅倫克森 1888–1969 德國中央黨 1946 1947
2 卡爾·阿諾德 1901–1958 CDU 1947 1956
3 弗里茨·施泰因霍夫 1897–1969 SPD 1956 1958
4 弗朗茨·邁爾斯 1908–2002 CDU 1958 1966
5 海因茨·屈恩 1912–1992 SPD 1966 1978
6 約翰內斯·勞 1931–2006 SPD 1978 1998
7 沃爾夫岡·克萊門特 1940–2020 SPD 1998 2002
8 佩爾·施泰因布呂克 *1947 SPD 2002 2005
9 于爾根·呂特格斯 *1951 CDU 2005 2010
10 漢內洛蕾·克拉夫特 *1961 SPD 2010 2017
11 阿敏·拉舍特 *1961 CDU 2017 2021
12 亨德里克·維斯特 *1975 CDU 2021 現任
關閉

州徽

北萊茵-西法倫州的州徽反映了州的組成,左邊象徵着萊茵河代表萊茵蘭地區,右邊的代表西法倫地區,下面的玫瑰代表利珀蘭(Lipperland)地區,背景色同州旗一致。

2012年選舉

Thumb
2012年選舉席次

2012年,社民黨和綠黨組成的少數政府由於財政預算案被否決解散州議會大選。選舉中,社民黨的得票比2010年選舉時增加了4.6%,達到39.1%,與綠黨組成新一屆穩定的多數政府。而基民盟得票甚至不如選前民調,只有26.3%遭遇慘敗,而新興的海盜黨獲得7.8%的得票率,首次進入州議會。州議會席次分佈如下:

2017年選舉

Thumb
2017年選舉席次

德國總理安格拉·梅克爾領導的基督教民主聯盟成為最大黨,得票率為33%。執政的社民黨和綠黨的得票率則分別降至31.2%和6.4%。自民黨獲得歷史最好成績,得票率為12.6%。上屆表現優異的海盜黨僅有1%的得票率而無緣進入州議會。左翼黨取得4.9%的選票未能進入議會。2013年成立的政黨德國另類選擇獲得7.4%選票,超過5%的議會門檻,首次進入議會。州議會席次分佈如下[7]

文化

建築與歷史建築

  • 該州以擁有全德國最多的城堡和堡壘而聞名。[8]
  • 北萊茵-西法倫州擁有高度密集的博物館、文化中心、音樂廳與劇院。[8]

歷史古蹟

現代建築

世界遺產

該州擁有阿亨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埃森佐爾費爾礦業綜合遺址布呂爾奧古斯都堡與獵趣園以及赫克斯特科爾韋帝國修道院世界遺產

飲食文化

Thumb
彭珀尼克麵包

彭珀尼克麵包(Pumpernickel)是德國最知名的黑麵包之一,以黑裸麥製成,味道獨特,略帶甜味。這種麵包已有數百年歷史,名字起源於戰爭配給時期,意為「脹氣與惡靈」[9][10]

飲品

節慶

北萊茵-西法倫州在科隆波恩多蒙特杜伊斯堡明斯特奧伯豪森呂嫩舉辦各類電影節。[8]

其他大型節慶包括科隆嘉年華魯爾三年展

歐洲最大的電子遊戲展覽會Gamescom每年也在科隆舉辦。

音樂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